新年期间,贾代善与史彦,都不免又忙着与各亲朋之间互相走动,吃年酒看戏。又有一日,史彦被嘉嫔娘娘唤了进宫说话等事。
转移腊尽春回。这一日,有圣旨传下,因金陵知府告老回乡,委任薛颉为新任金陵知府,即日赴任。消息传来,薛家自是大喜过望,欢欣雀跃。各达官显贵之家,都纷纷到薛家道贺。与薛家相好宁荣二府、保龄侯府,自然更是各自备了一份厚礼,前来恭贺。
紫薇舍人薛公,眼见得儿子得了实缺,心内更是欢喜不已,又忙将儿子唤进房内,嘱咐一番道:“你此次上任金陵,又是咱们家原籍,也可以算的是衣锦还乡了。想当初,我以一介寒儒之身,进京赶考;如今你以金陵父母官的身份,还乡任职。这许多年来,我也不曾回去,那金陵城中,还有咱们家许多亲眷本家,你要替我一一走访到了,免得亲朋们说我们一朝富贵,就忘了本。另外你居官务必要小心谨慎,奉公守法,造福一方百姓,三年任满,我这里好与众大人商议,再与你提升官职的。”
薛颉忙一一都答应了,又叹道:“老爷和太太如今已上了年纪,儿子却偏偏不能守在身边尽孝,心内着实惭愧。不如我只身上任,留下媳妇儿和孩子,服侍老爷和太太,才更妥帖。”
薛公忙道:“你一片孝心,自然是难得的。只是怎能让你们夫妻分别这几年?你只管带了他们去,家里有偌多的奴仆,还愁照顾不过来。”
薛颉因笑道:“奴仆们哪里能有自己儿孙们体贴?媳妇儿也是明理的人,等我和她商议去,就留下他们母子才好。好在三年也就回来了。”遂走到房内,与杜氏商议。
谁知这杜氏,原本也是小户人家出身,才五六岁就与薛家做了童养媳,后来又随公婆、丈夫进了京,如今更是富贵逼人,成了知府夫人,正要回乡去看看,也好显显身份,又思及若是自己不随丈夫去金陵,丈夫定然会带了侍妾梅氏去的,几年之后,丈夫哪里还能记得自己这位正室夫人?
故而如今听得丈夫这样说,断然不依,只是道:“我们夫妻感情向来极好的,爷怎舍得扔下我几年不见面?另还有我的父母亦在金陵,如今多年不见,有了这个机会,再不去看看,实在说不过去;再说不能在爷身边服侍,我也不放心的。还求也带了我们母子,一起上任才好!”
薛颉因已在父亲面前说了留下妻儿,如今倒不好去再说的,只管踌躇起来,偏又有母亲打发了丫头来说话:“奶奶,太太命你只管打点了行李,随了爷赴任去,太太这里,爷和奶奶不用操心的。”
杜氏得了婆婆的这句话,更是如得了圣旨一般,忙就开始收拾行李,又笑对薛颉道:“爷,你就依了吧。太太已是说明白了。难不成咱们还敢违背太太的话?”
薛颉无奈,只得答应下来,命房内人尽皆收拾行李,大家一起往金陵去。
杜氏便又笑道:“还有一句话,虽怕爷误会,也少不得要说一句。梅氏妹妹去年刚生了女儿,如今孩子也不过才半岁罢了,这沿途舟车劳顿的,梅氏妹妹倒没有什么,只怕孩子受不了。”
薛颉无奈地笑笑,虽知道这也有杜氏的小心思在内,但她说的也不无道理,遂走到梅氏房内,问她是什么意思。这梅氏听了薛颉的话,虽舍不得丈夫,倒也确实有几分担心女儿,又知道这是奶奶的主意,自己并不敢惹她,偏巧这两日,女儿又有些发热,只得道:“既是如此,我就留下服侍老爷、太太,爷只带着奶奶上任,也就是了。”
于是,薛颉便又走来回父亲,留下梅氏服侍老爷和太太,自己带了妻儿上任。薛公自然满口答应,又嘱咐儿子几句话,命他好生歇息两天,择吉日动身。
说话之间,已到了三日之后,正是黄道吉日。薛颉便辞别了父母,又有贾代善、贾代化、史玄等人,将他送到城外十里长亭,双方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一路上朝踏紫陌,暮践红尘,这一日已来到金陵城外三十里处,远远地便看见有府衙内的各级官吏,在此迎候。
同知侯荆远远地看到一行车帐马匹迤逦而来,忙带人迎了下来,脸上堆下笑来,抱拳躬身问道:“可是知府薛大人的车驾?卑职侯荆,在此恭候大人多时。”
薛颉忙跳下马,亦拱手笑道:“有劳长官,在下正是薛颉。”
侯荆便带着一行人,忙跪了下来施礼。薛颉忙一手搀起侯荆,一手又命众人都起身,笑道:“不敢!不敢!”
侯荆便道:“大人,此时已近午时,若是赶到城内再吃饭,只恐晚了。前方亭子中,已备好了酒席,就请大人在此略饮几杯水酒,再进城不迟。”又指着旁边遮掩的帷帐笑道:“听闻大人带了尊夫人一起赴任,请尊夫人就在帷帐内,也略歇一歇。”
薛颉见凡事已经备齐,竟是不好推却的,只得答应下来,又命小厮传与后面的夫人杜氏,让她们也下车来歇息一时。
等众人都坐了下来,便有几位优伶,上来请问唱何曲目。薛颉便随意点了一出,这几个优伶便展歌喉,舒丝竹,叮叮咚咚,唱将起来。
侯荆便道:“大人这一来,不如暂时先住在府衙内,卑职已命人收拾好了,尽可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