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政委办公室。
李希和表面上像是认真的在听徐明的汇报,但其内心充满了失望。
张山海想的没错,李希和真的是对他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高新区是省里重点扶植的经济新区,经济发展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一些潜藏在阴暗里的灰色势力总是蠢蠢欲动,这给检察院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李希和是幸运的,在今年转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条件下他还能被安置了这么好的一个实缺,固然是现阶段检察院工作的需要,也与他个人的能力分不开。李希和深知,转业不是脱下军装那么简单,他将要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尤其是到了李希和这样的层面上,想要在检察院站稳脚跟只靠他自己的能力还不够,他手里还要有能干活的人。
当然这样干活的人,李希和可以到新的单位,在新下属里选择。但是形势不允许啊。
李希和利用这段时间通过其他一些渠道对高新区检察院做了一些了解,他发现高新区检察院在人事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可能是新组建的缘故,院里行政关系还有些混乱,存在着不分正副分先后的现象。而且人员构成也十分复杂,大体上分三块。
一块是今年新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刚步入社会的小鲜肉,从熟悉业务,到思想成熟这是漫长的过程。可以培养,但就眼下来说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一块是从省内其他兄弟检察院单位调任过来的人。他们业务上成熟,是现阶段新区检察院正常运行的基石。但这些人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些裙带关系。在没有捋清楚之前,李希和跟他们和平共处就好了。
最后一块是从省内其他单位借调过来的人。这些人有的是被原单位边缘化的,有的是想拿检察院当跳板的,还有的自己也不知道为啥来的。鱼龙混杂,不好分辨,能力也是参差不齐。
考虑到这些,李希和才动心想要带个人过去。
工程团的这些营连职军官里,有发展前途的,李希和当然不会选,总不能为了自己工作方便就挖部队的墙角吧。当了这么多年的兵,这点觉悟李希和还是有的。
而且李希和心里早就有了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张山海。
张山海的学历、个人能力没的说,而且张山海身上有许多优点是李希和很欣赏的。
比如说,在李希和的眼中张山海是非常懂礼貌的。张山海跟谁说话都是客客气气、有商有量的。这种客气不会因为你职务的高地、身价的多少而有区别,这是一个人的家教也是一个人的修养。这样一个人放在哪儿都不担心他会给自己树敌,而且也利于工作的开展。
此外张山海的文笔很好还懂政治。去年张山海给李希和代笔的征文,有新意还有深度,最主要的是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恰到好处,这让李希和在集团军正经的风光了一把。
做了十多年的政治工作,李希和深知,在体制内一个人的政治敏感程度对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写的。也就那次李希和彻底惦记上张山海了。
如果说张山海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点优柔寡断,但瑕不掩瑜,李希和相信这点小毛病随着张山海阅历、心智的增长会改变的。
而且李希和觉得张山海也会跟自己走,凭张山海的聪明劲,不会看不出来,在工程团有林豫杰在前面挡着,张山海几乎没有什么前进的空间了。同时李希和侧面的打听过,张山海的“女朋友”好像也是西川人。跟自己走,从此结束两地思念,难道不香吗?
好像唯一的困难就是落户问题。虽然西川没有针对外地转业军人落户的优惠政策,可张山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烈士遗孤。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要条件合适,一些规定在他们身上都是可谈的。
只是让李希和没想到,张山海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城府的人。自己刚说的话,话音还没凉呢,张山海就把事情告诉了徐明。
“可能是张山海不想走!”李希和心里猜测道。这让他更生气,“你不走就跟我说一下嘛,用的着把这事儿告诉徐明吗?特么的我用谁还得你张山海给我找人呗!”
做了二十年的政工工作,李希和自认为阅人无数,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张山海这事儿上自己会看走了眼。
“政委,我也是西川人,若说亲近咱们还是同乡呢。”徐明说道,“我家就在德汉,离西都就二十公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