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战事现在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完成了这次占领闽广地区的任务。
福建独立师第一师和第二师,分兵两路,战果明显。许夫人稳固住武平、上杭后,又北上攻占了清流、宁化一线,汀州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回师一部,向泉州回拢,呼应攻打福州的陈吊眼一师,顺手拿下了顺昌、沙县,然后占领了南剑州全境。
陈吊眼攻下兴化军以后,继续北上,一部分兵策应许夫人,拿下尤溪,北进剑浦,与许夫人在南剑州会师。另一部主力,由东海舰队辅助,直取福州。这都是熟门熟路的事情,没有费多少事,进占了福州全境。然后陈吊眼略事休整,从古田、宁德两地进军,直接向建宁府杀去。
当赵昺在泉州登岸时,除了邵武军以后,福建全境几乎被宋军战领。
而广东方面,马南宝由于根据地土地政策搞得扎实,周边口碑很好,影响面巨大。所以,一旦进军,许多地方积极响应,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欢迎王师。再加上海军陆战队一师和琼崖山地师,几路并进,连韶关都拿下来,现在正在攻打雄州。北伐军稍带着把广南西路东部的几个州也拿了下来,现在只要占领南雄州,结合韶关,两地固守,广东全境就再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从此可以安下心来全面实行赵昺的土地政策,给全面北伐,进占江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时近二月,春耕在即。福建的土地政策马上就要全面铺开,赵昺决定在这里停留一些时日,指导开展根据地的工作。按照赵昺的初步设想,那就是占领一地,巩固一地,发展一地。现在闽广已成囊中之物,但这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山地众多之处,自古以后,山民生活困苦,土地又少,许我遗留下来的问题众多,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土地政策就能改变其根本现状的。
再加上大宋军队现在也是趁忽必烈军事重心北移平叛之时,才如此顺当地攻占了两地。而这两地又是深受元军迫害很深的地方,经济破败,民生困泛。
但这两地也是最容易打破旧有的框架,实行新生政策的良好地区,而且福建矿产资源丰富,广东也有一些煤铁矿产,对于赵昺现在最为紧缺的资源,尤其是人力来说,加强当地经济发展,开发工业,强化大宋军事工业,都是有一定利处的。
他现在初步的设想是,以海南岛为后方基础,以台湾为农业辅助,然后从占城和安南两地再大量进口水稻,支援大陆粮食供给,初步开展闽广两地工矿业,全面实行土地政策,发展民生,利用两地便利的水利资料和海运条件,争取在未来的几年内,搞好当地的经济,让大宋的基层政权统治深入人心,做一个改革试点地,早出成就,为北伐造势,巩固自己对已占领地区的统治。
这几年,赵昺超前的教育制度,培养了相当一部分学习过基层管理的人员,就是为了将来给大陆储备实用干部。这些人员学的都“实用之学”,又在海南各地轮回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实习后,基本都有地方上任职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综合性人才。现在闽广差不多已归于自己手中,当然,这些被朝中大臣认为“超编”的人员,就要被大量的移主调到闽广两地的广大农村,辅助当地占领区的军管人员,进行基层管理。
赵昺知道,一个新占领的地区,时局开始不稳,还得以军管的名义进行管理,或用军队强制性推销自己的政策,但一旦形成制度后,就得移交给文官治理了。但军管不可能把繁重的地方政务管理全部抓到手中,还得有文臣来重点管理。所以,这些在基层得到充分锻炼的干部,就成了各地军管干部最欢迎的人了。
赵昺也知道这超时代的政策搞不好就成了夹生饭,但不搞,江南被蒙元搞得民不聊生,再加上本来在南宋末时,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就很厉害,农民们实在是无法活下去了。要想修养民生,就得首先给他们一个活的机会。再说了,他也是被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搞得实在是没有办法,真怕在新光复区,自己的政策无法贯彻下去,所以,不得不采用这样的办法。
他到不是惧怕地主,他还希望有大型的地方产生,这样,才能实行大规模集约式的农业生产。但他只希望培养那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新型地主,可不想留下那下腐朽没落的旧式地主。
好在广州地界上的马南宝很给力,坚决执行赵昺的政策。再加上广州地界那些反抗蒙元的士族不是被杀了,就是追随着赵昺的小朝廷南钓了。留下的或多或少都与蒙元有所勾结或直接投降蒙元,这样的人当然是在必杀的汉奸范围内。
马南宝严格遵照“占领一地,巩固一地,改革一地”的政策,根据地内相对稳定,土地政策也执行得很好。那些个被派来的基层干部也是严格按政策去办事。
这样,广州一省很快就实行了县、乡、村的体制改革,以这些基层干部做乡长以上的当地主官,再任命一些村长,把政策完全贯彻下去。
如果自然村过于大,那就严格划分成更小的生产队。如果村子过于小,就实行合并小村变大村。对于那些个遗留下来的大型宗族势力,就实行分家制度,然后丈量土地,重新进行分配。总之,把大户人家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型个体,用土地限制住,让他们不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