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与大周的和平条约让李彝殷大惊失色,原来周军已经拿下了幽云十六州,乃至长城以内的所有土地,这是辽国经营了许久的地盘,是辽国踏足中原的根基,听说析律府富庶繁华、人口众多,是辽国首屈一指的钱袋子,辽国愿意放弃这些地方,必定是大败之后的结果,而且是无力再战的结果。
秋高气爽之时,正是草原骑兵战力最强的时候,辽国在这个时候认输,必定是打不过周军才肯认输的,看来周军野战能力也远超辽军,只有这样才能迫使辽国认输,这是多大的压力啊。
辽国一直以中原的主人自居,肆意干涉中原的事务,稍不如意,就发数十万大军南下,摧毁一切,确实具有高人一等的力量。
想不到在短短数年间,大周竟然逆转了这个形势,这里面既有辽国皇帝乱政、皇族竞相倾轧所致,也有大周突然崛起所致,看来,大周不是自己可以对抗的,即使与辽国联合起来也未必可行。
周军的攻坚能力自己是亲眼所见,绝对难以抵挡的,据斥候回报,最近几个月,周边的周军调动频繁,令河西部落神憎鬼厌的冯继业给调走了,换来了名将赵彦徽,似乎部队还很多,都不知道周军下一步有什么图谋,素有北疆长城之称的李筠也调到延州,石守信调到盐州,崔彦进驻扎在石州,王全斌驻扎在隰州,还有麟州的杨重勋、府州的折家,还有晋阳的韩通,这样算起来,定难军被二十来万周军环绕着,看来周军是铁了心要将定难军拿下了。
“大王,我们如此恭敬侍奉朝廷,却换来这样的胁迫,朝廷实在是不公啊,我们要人出人,要兵出兵,何时有僭越之举?如果朝廷欺人太甚,大王我们不如就反了,也好过受这窝囊气。”
“反字易说难办,你说反,紧接着就是周军三面围攻,我们唯有召集全部精壮来反击,然后呢?”
“王上,不打怎么知道打不过呢?确实不利,我们可以到河西啊。”
“如今的形式,我们确实是很被动的,我们区区五州之地,人口有限,实力远远不如朝廷,况且如今朝廷击败辽国,气势如虹,如果朝廷未有动静,我们就揭竿而起,就很难讲得过去,也给了朝廷出兵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鲁莽,我们明的不能动,不过暗地里要加强战备,扩大情报打探的工作,尽可能料敌于先,如果朝廷给我们一条活路,我们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拼个鱼死网破。”
“诺。”
周军调整布防之后,并没有马上对定难军发动攻势,只是在练兵、加固城防,朝廷与定难军之间相安无事,双方的贸易依然如旧,这让李彝殷感到有点迷惑,动作这么大,没理由一直等啊,这要耗费多少钱粮啊?
李彝殷让自己的儿子李光睿暗地里跟内务府的管事打探过,想探知朝廷的意图,却没有什么收获,朝廷的军马不动,李彝殷也只好忍着。
又过了一段时间,河西的部落有人来了,带来了周军的消息。原来赵彦徽除了驻扎在灵州之外,还在河西修建了一座新城,一个奇形怪状的巨大新城,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在此开垦。他们并没有驱逐当地的部落,而是出钱赎买他们的部分草场,购买他们的皮货、帮他们修建房屋,还低价提供粮食,让当地的部落短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又在附近的城镇设立了许多看病的医馆和读书的学校,开设市场,方便这些部落的生活。
至于那些部落首领依然是首领,还获得朝廷的官爵,享受特殊的待遇,朝廷基本不管部落内部的事务,这让附近部落的首领都觉得挺不错,周军的强盛他们是看得见的,如果周军要抢他们的土地、牛羊马匹甚至人口,他们是万万打不过的,既然打不过,周军又这么好,何乐而不为呢?
“哦,朝廷的手伸得这么长,真是了不得,我们又落后一步了,看来我们想借助河西的力量就不容易了。”
“父王,看来朝廷所图甚大,绝不至于我们定难军这一点点地盘,也许他们还会想西伸手,我们有没有可能做点什么,让他们知难而退?”
“此话怎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