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前路
随着刘烑收功,刘子惠把手中的汗巾扔给刘烑,父子二人一起进了旧屋之中,现在也已近亥时,也就现代人的9点多,山寨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梦乡,进了堂屋父子俩就分开了,各自回房睡觉去了。古人睡觉都比较早,一部分原因是古代除了造人活动,缺少其他娱乐项目,另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减少运动量从而减少粮食的消耗。
进到自己只有一张破板床的房间,此时他才真正的安静下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处境。一个只有五百余人的山寨,壮丁才二百余人,想起虽然骨架很大,但是并不健硕的二河,还有已然是管理层,但是脸还有菜色的陈平,还有天一黑就猫起来没人人走动的山寨。形成这些的愿意只能是一个,那就是“穷”。在这个时代,战乱连年,百姓们能有口吃食就不错了,所以根本谈提不上营养,在这时的人们十个有八个是“雀蒙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夜盲症。到了夜晚眼睛就不清东西,严重的甚至完全看不见东西,行动相当困难。这时候的军队很少有夜战,如果想要夜战袭营也是派出极少部分营养充足的没有“雀蒙眼”的精锐。就是这极少部分的精锐,往往会产生很震撼的大胜。
刘烑躺在床上,呆呆的望着依稀能看到蜘蛛网的棚顶,想着怎么解决这个穷字,想想闲暇时看的网文,都是制作肥皂,制作香水,制造蜂窝煤啥的。肥皂他也不是不会造,但是原料哪里来?就算做出来销售给谁?现在战乱频繁,有东西吃就不错了,一般人家谁会买你的香皂。蜂窝煤倒是可以,但是要配以相应的炉子,现在铁还没有大量的被使用在民间。因铁的制造工艺比青铜难太多,民间的铁匠做出来的炉子成本估计比买几年的柴都高。要用青铜,就别想了,青铜器在这个年代是主流的奢侈品,因为这种奢侈品与钱是一个材质,所以根本不可能用铜。不过煤这个东西应该可以开发一点,搭建一个泥炉子,可以为房子取暖,这样下个冬天就不用了挨冻了。
想想后世,在沈阳有煤矿,应该在鞍山附近,据此也不远,但是,跨区域运送,没有一个合法身份,是完成不了的,每个县城的关隘都过不去,总不能一路打到鞍山,不说能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就说万一成了,辽国辽东的五千铁骑可不是开玩笑的,野战不用说来五千,就是来一千就能把小汤山的这些乌合之众打的落花流水。
刘烑晃动晃动脑袋,太乱了,一点头绪都没有。突然刘烑从床上做了起来,眼中露出狂喜之色。
“对了,盐!”刘烑失声的说了出来。
盐是生活必需品,人一天也离不开食盐,盐又是资源品,不象粮油蔬菜肉类等,只要去劳作就能获得,因此古代的盐还是战略物资。这时候的盐都被国家专售,贩私盐是杀头的罪,正因为食盐如此重要,国家才容易挣收盐商的税。
食盐虽小但作用大,事关国计民生,如果任由私人控制食盐买卖,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官方控制的话更易于平抑盐价,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盐在生活中不可或缺,每个人都需要,长时间不吃食盐会衍生很多病变,因此对食盐征税税收基数特别大,所以盐税收入巨大,是各个国家财政收入极重要的一部分!
最先重视发展盐业的国家是齐国。周武王灭商建周,姜子牙因功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市淄博区),建立了齐国。姜子牙在齐国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盐业和渔业贸易。繁荣的贸易往来,以及宽松的经营环境,给齐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齐国的首都临淄因此逐步发展为东方第一大都会。
盐分四种,分别是石盐、井盐、湖盐和海盐。湖盐是晋国的盐主要来源,晋国的陇西与河西分别于资源丰富的湖盐。石盐一般分布在异族突厥部控制的大草原上,这也是他们的食盐重要来源。井盐的产品最多的在楚国,在楚国与汉中交界处分布最广,而且产量并不比湖盐产量低。至于海盐辽国和楚国就是最大的输出国。但是这时候的制盐是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这样制盐需要大量的柴和人工,在辽国大多用战俘和囚犯组成煮盐大军,以军法束缚,每天定量,若完不成轻则鞭笞,重则就是军棍伺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