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俞家都是母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冷冷清清,了无生气。
许氏过门生子之后,俞长庚又收养了孤侄俞树森,再加上商师母经常带着孙女串门,家里这才热闹起来,俞母也算是有了说话的伴儿,又看着孙女儿一天一个样儿,老太太真是心花怒放。
俞长庚是位巧手石匠,最喜欢“巧”,他坚持女儿的名字中一定得带个巧字。
许氏思前想后,只希望女儿这辈子都是家里的珍宝,最后由奶奶决定孩子的名字:俞巧珍。
可是商家和俞家的日子只安稳了半年,商师傅思儿心切,一病不起,药石无效。
老人临终前,对老伴、儿媳、徒弟留下遗言:石料铺由俞长庚继承并主持经营,收益分给商家一半。
俞长庚长跪在地泣声:“师傅教我以艺傍身,让我能养活全家老小,长庚感激不尽,您的恩德已经用錾子刻在我心里,至死不忘。我会帮师母、弟妹、凤儿经营好您的家产,绝对不会占为已有,请您老人家安心!”
老人点点头,还没说话,便在自个儿辛苦了一辈子的石料铺里去世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俞长庚接连收到打击,强打精神,又一次装殓了这位亲人,雇车运灵柩回曲阳安葬。
他在去曲阳的路上,琢磨着家中的情况,现在俞家已经有五口人,加上师傅一家老小,靠着石料铺的生意,怕是万万负担不起的。
俞长庚的思路又飘到了商师母那个老旧的院子,还有院子里那几口装过硝皮的大缸。
等他踏上回京之路时,雇来的车子上,还放了三口沉甸甸的缸。
他又顺路到了保定府清苑县,寻了几个村庄,找到一户长年熬硝的农户谈了生意,订好包销契约,才返回京城。
待俞长庚回到石料铺,便和师母商量。
“师母,我有件事,想和你们说说,还有弟妹,一起听听吧。”
商师母说:“长庚,你师弟去的早,你师傅也不在了,我们凡事都听你的。”
俞长庚看了看两个人的脸色,低声道:“我打算把石料的买卖停掉一些,先做别的买卖,先让两家人生活好一些,小凤这孩子也该入学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