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武年正月十三,年关将近。西北小城正阳城内家家户户已是张灯结彩,虽是满天鹅毛大雪也难掩盖这喜庆氛围。离上次武齐之战已过十载。北武边境的百姓也得以修养生息。
城外三十里有个蒋家村,是当年武齐之战中一位逃经此处的蒋姓富商所建。本是他临时歇脚用的营盘,但这位富商心怀仁义,不忍见难民流离失所,忍饥挨饿。于是留下营盘好让逃到这里的难民有个遮风避雨的住处。十年时间,百姓聚集,就有了这蒋家村。村子又在新建的武马道边。来往客商行人多在这里驻脚休整,所以小村庄近些年也算红火。
今天还如往常一样,蒋十三早早就去村塾里和老先生学书。老先生姓秦,本是一名秀才,备考举人时遇上战乱,逃难到了蒋村。是村子里学问最高的人。至于蒋十三为什么叫蒋十三呢。那是因为他是村里的老村长收留的第十三个孤儿。
十三自小聪明懂事,常被秦先生称为自己的得以门生。今天见又是十三第一个到,便想出题考考十三:“十三,这些天教你的你回去后可曾温习?”十三学着先生摇头晃脑的说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先生满意的说道:“那我就考考你吧。何为师?”十三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先生又问:“何为惑?”十三答:“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为惑也。”秦先生走下案阶,右手拿着的破折扇轻轻敲着左手。又问十三道:“何有惑?”十三小眼珠子一转便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先生听到答案后更加满意道:“那何人可为师啊?”十三嘿嘿一笑说:“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秦先生的纸扇重重拍在左手上说了一个“好”。此时,村塾里的孩子来的差不多了。秦先生准备上课了。他走上案阶翻开讲义说:“今天教你们古诗十九首。”听到今天要学的东西,十三抓着脑袋有些不解,他举着手问先生:“先生,上次在村子里的小茶楼给北马场官老爷们送茶时听他们说了。”秦先生笑着问:“听他们说了什么啊?”十三有点局促的支支吾吾道:“他们说,他们说诗词只是小道,八股文章才是大道。”秦先生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今天我就要教你们,诗词曲赋是道,经史子集是道,八股文章亦是道,大道小道皆为道,无有高低贵贱分。”
学了一上午古诗,十三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来由的喜欢。
下午雪停了,十三收拾好荆条去上山捡柴火。到了村口,张大娘叫住十三,让十三帮她家也捡点柴火过去,她给十三做身新衣服,十三开心的不得了,一路飞奔。大雪封了山,昔日人来人往的武马道上也没了生气。十三随手捡起路边的小树枝当做自己的宝剑,在空中胡乱挥舞。他既向往那行走江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大侠,又想做那“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的风流才子。就在他边捡柴火,边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中时,忽有一人一马急驰而来,到近前停住,左右环顾,确定没有第三人后,跳下马。十三这才看清,那人一身戎装,背甲已被鲜血染红。他大口喘着粗气的从自己怀里掏出了一个令牌和一封信交给十三。对十三说:“小娃娃,这封信干系重大,你拿着速速躲起,想办法交给正阳县公。必得重赏,切记,万不可再给他人看去。”说话间,忽听得后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那戎装汉子深深看了眼十三后便疾驰而去,只留下星星点点的血迹在雪地上显得格外刺眼。听着后面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十三把信封藏在了怀中,和自己准备的干粮放在了一起。他本想找个地方躲起来,但转念一想,这四周只有枯树,哪里能藏身,何况地上厚厚的积雪肯定会出卖自己的行踪。于是他强作镇定,继续拿着手里的枯树枝挥舞着往前走。片刻功夫,几个骑着马的汉子就到了十三跟前。只见那领头的汉子左脸上有一块斜刺至嘴角的刀疤,披一身黄色胡裘,膀大腰圆,手上提一把朴刀,腰间还别着两把短匕。一声“吁”喝住了马挡在十三面前。盯着了十三问道:“小娃娃,刚才可曾看见个人?”这帮强人一看便知各个都是大奸大恶,杀人放火之徒。十三心里虽是害怕,更知道自己要是说错了话也免不了人头落地。
十三面露害怕之色,颤颤巍巍的用手里的枯树枝指向地上的血迹说:“刚是见到个人,骑着马往那边去了。”那汉子看着地上的血迹,又看了看十三后扭头招呼手下:“追!”过了好大功夫,看了看连向天边的皑皑白雪,十三扔下树枝就往蒋家村跑了回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