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苏岂无经过一路的风雨,也成长了许多,对夏华学长的勤奋更是钦佩有加。他想起了临行前叔父的嘱咐:一定要登上书楼,拿回苏家的东西,所以自己必须要发奋图强,因为只有被取中国试士子,才有机会登上文楼。
听到学兄的召唤,他迅速地起身,来到文这件文舍宽大的书房,这里五六个人同时读书都不会拥挤,夏华已经拿起《礼经》读了起来。苏岂无却发了愁,国试需要考九场,礼、乐、射、御、书、数、诗统称‘七艺’,还有两场‘二万’即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固然自己在青天郡试中表现突出,但国试荟聚天下英才,竞争将十分激烈,况且自己在‘七艺’方面浸透不深。
其实叔父给他和夏华学长安排了去寒都书院学习,他没有想好是否要去,主要原因就是夏华的原因。
苏岂无看着读书的夏华问道:“学长,你对‘七艺’涉猎可深!”
夏华抬起头说:“不瞒岂无,我只有在‘诗’自认有些心得,至于其他几艺,在咱们青龙书院时,曾粗略地听过几位教谕讲授,只是还差的远,而且缺少练习。”
苏岂无叹道:“国试可不比郡试!难啊!我们苏家有一册《国试纪要》,详细地记述了国试的情况。其中结尾出指出:七艺之考杂乱而无定法,历次可都不尽相同!”
夏华暗自点头,自己现在备考也是毫无方向,青龙郡文院当时只告诉了国试有‘七艺和两万’的内容,别的一无所告,夏华只有无奈地自我安慰‘以不变应万变,乃自己的应对国试之法’。苏岂无表现的担忧,让自己感觉出国试的道路更加艰难。
看见夏华的表情,苏岂无继续道:“夏华师兄,离国试的时间还有两个月,我们可以去突击补修一下!”
夏华心想:对啊!寒都作为大都市,书院林立、消息通达,应该去了解一些国试的信息。可是去哪里呢?
“岂无,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夏华心思一动,反应过来自己的学弟有些反常。
苏岂无苦笑道:“其实,我就是想你和我一道去寒都书院学习三个月,又怕你……。”
夏华心里清楚,苏岂无的好意,一直想要帮助夏华,又怕他产生自卑情绪,本来是世家子弟,却沦落至此,所以苏岂无一直很在乎夏华的感受。
夏华反而坦然起来:“兄弟之间,无需多言!”此刻苏岂无在他心中的地位更重了。
第二日,夏华和苏岂无到寒文学宫拿着文牌挂了名,信息无误。上午两人拿着一封书信来到了寒都书院。
苏家在寒都的实力也是一般,只源于寒都书院有个姓郝的执事欠过苏家一个人情,所以苏默然的一份书信就打开了苏岂无和夏华两人进入寒都书院的大门。人情在大陆上很为人推崇,某种意义上讲,寒文国也是由‘人’和‘情’组成的,所以这里也是人情的社会,人情不论大小,总是要还的,如同‘债’一般。
寒都书院气势雄伟,坐落在寒都的东南郊,与两人住的文舍相距不远。寒都书院分了不同的庠序,也就开不同文脉的学子是分开的,依稀分布在东、西、南三面。背面则是一汪大湖。
其中,乐庠序是金碧辉煌的乐堂,画庠序为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更有趣的要数寒都书院中有热闹的“文街”,还有农庠序开辟的田园村野……真让兄弟两个大开眼界。
郝执事领着他们到了一个小院中,里面三三两两的站满了身穿文袍学子们,原来这些都是来自三十六郡的一些国试学子,也和夏华他们一样,临阵磨枪,拓展知识的。
郝执事有事走了,陆续还有数人被领来。“原来不止是我们两个人啊!”苏岂无有被姓郝的骗了的感觉。
夏华只能安慰道:“来之则安吧!”
‘可嗯’一声咳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个头发稀疏,胡须却很浓密的青袍人傲然站在了文台上,他扫视了院子中学子一圈,有人低头,有人昂首,表情各异。
“你们都来自下面的郡县,在各自的郡试中肯定表现优异,但这里是寒都——文侯遍地走的寒都。你们只是蝼蚁一般!”
下面一片哗然,所有人对浓胡子大叔的言论深深地不满,有人甚至愤怒异常,要冲上去和他理论。
青袍人的嘴边的两撇胡子抖了抖,平静地对冲出来的人说道:“你,文士三脉,二窍文心,年龄应该是二十四岁半!在你们郡里是天才吧!哦,的确可以称为‘天才’。”话语中充满着不屑。
“看一眼居然对我了如指掌,他是什么实力,文侯还是文王?”青年瞬间泄气很多,但也没有退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