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既有欢乐也有苦难,现在想想,童年留给我的更多的是苦难。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辛辛苦苦地干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而我又偏偏生了个富贵病--挑食。虽然说那时粮食并不缺,但饭桌上通常只有干菜、萝卜之类的菜,因此我总吃不下饭。一般来说,是几个月才难得吃上一次豆腐,更不用提肉、鱼了。那时,什么肉我都爱吃,肥肉更是我的最爱,甚至是“潮头肉”(猪肚子上的肥肉,现在看了就没食欲了)。每次桌上有肉时,我总是能吃好几碗饭,“有毛的给我吃!”是我的口头禅。
那时候,我是村子里瘦的代名词,村里人看见我总说:“怎么这么瘦,简直是排骨!”是啊,谁想要知道人有几根肋骨,只要看我就行了。因为瘦弱,所以我的身体特别差,那时我经常会流鼻血,多的时候每星期三、四次,少的时候每个月也有几次。
现在的小孩子每天都有零花钱。而我小时候从来没有零花钱。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是在炎热夏日的一个下午,村里来了一个卖冰棒的人(那时小店里没有冰箱,卖冰棒的人都是在自行车后座上放一个箱子,然后骑着自行车沿途叫卖的),我和姐姐都很想吃,可是爸爸妈妈却没钱买(他们在烈日下干活)。小时候,我是比较“文气”的,姐姐是有名的“野丫头”。那次,姐姐偏不肯,叫停了卖冰棒的人,可是没钱,那个人就又跨上车子骑走了,姐姐还是不肯,又叫喊着跑了上去…最后,姐姐边哭边喊,追了很长一段路,但还是没有吃到冰棒……
小时候,我和姐姐总希望爸爸到余杭(离我们村最近的一个比较大的集镇)去,因为爸爸去余杭,可能就会带回一些好吃的。每次爸爸从余杭回来,我和姐姐就会像“跟屁虫”似的跟着爸爸,不停地喊“爸爸”,希望有好吃的东西,但很多时候都是白高兴一场……
那时,我吃得最多的“零食”是山上的野果和田里的一些不知名的野草的草根。在我记忆中,有一种草的草根特别甜。那时我们总是聚在一起找那种草,找到了以后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挖,用棒子抠,挖出来以后,顾不得洗我就会急急地送进嘴里,好好地品尝它的美味。山上的野果还没等完全成熟就已经被我们“洗劫一空”了……
艰苦能磨炼人的意志。我想,我现在的坚强意志很大一部分就来自我小时候的苦难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