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楷不需要用太多的力,笔尖轻轻滑动即可,林荃写得很慢,很享受这个过程,慢慢地读,慢慢地写,其实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做事情最怕一开始一头扎下去,乱做一通,然后累了乏了,整个事都乱了。就跟赶海的时候推独轮车一样,不急,慢慢来。不知不觉,十五篇时文已经写完四篇了,虽然不累,还是站起来伸展了一下。闲来无事,案头一本唐诗顺手拿来翻了翻,一纸笺片悠悠然飘出,诗一首在其上:
闲雁
雁声秋不断,阿弟却无音。
千里阳关路,摇摇一片心。
落款一个字:媛。
是姜媛写弟弟的诗,林荃信手从桌架上抽出一纸裁好的白笺,仿赵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苏轼写给子由的词,同样怀念弟弟,并排放在一起,《闲雁》用的是小楷,馆阁体样式的,就是一个工整,倒是林荃的仿赵体灵秀飘逸,似赵类王,赵孟頫南宋人,书法取神于钟繇二王,于此世尚无此体例,林荃感觉自己就是开创者了,连续写了两张,一张楷书,一张行书,草书林荃是不会的,此生也不可能会了,就行书那些笔画的特例,他就记了好多时间,都是前世爷爷奶奶的功劳。
放在一边,继续抄书,不长时间,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林荃连忙去敞开门,只见小丫头在前,姜媛在后,“林公子,午饭时间到了”小丫头甜甜地说。
“灵儿带林公子过去,我收拾一下。”说完,不待林荃反应,径直走进书房,林荃也不说什么,跟着叫灵儿的丫头向堂屋走去。山东的房子很规整,好一点都是石头砖瓦房。
姜媛的宅子有四进,一品阁所在的位置是一进,旁边有个小门,当然一品阁也有后门可以直通住宅区,一品阁与外院的南厢房连在一起,仿佛在住宅外面建了一排房子,用作经营,算是一进。第二进是外院,现在是姜圣夫妻居住,三进中院,四进后院,是姜媛和灵儿的住处。林荃所在的位置就是中院,一处堂屋两处厢房,堂屋用来会客,当然是亲近家人或朋友,一般的客人都在外院客厅,结构很简单,林荃姥爷家的也是如此,不同是姥爷小舅共两套四进屋子并在一起,相互打通,看起来就比较气派。
姜媛走进屋子,审视了一圈,目光最终落在书桌上,林荃用白棉纸抄写的文章,棉纸上没有打线,却工工整整,标准的颜楷,虽然不是馆阁体,但更有韵味。要知道,不打线书写,时人很难做到整齐,总会左斜右斜。姜媛见过那么多手抄书,林荃这书写的效果,她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让她震惊不已。更为难得的是,五篇文章均是如此,书法秀丽,外方内圆,恰是这位少年的气质。坐在案前良久,姜媛心绪复杂,久久不能平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