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山阴的鞋坊,都是老师傅把关,尽管也分工,但都是一双鞋一双鞋地做,这几双鞋做完,再下料,就这样,每双鞋的周期还是很漫长的。而工业化的流水线,计算好了每双鞋的用料,下个几百双的料子,最后再统一组装,效率提升了不知多少倍,这样的好处是,一个鞋样可以很快地做几百几千双鞋,不好处就是鞋的花样没有其他鞋坊多,不过这也无所谓。
姜媛央求崔珊带她去拜访做鞋好的师傅,崔珊也觉得姜媛与林荃有奸情,而且她的心眼里明亮的很,知道吏部左侍郎是真正的朝廷大员,不是知府甚至布政使能比的。也不好拒绝,就喊了几个人,一起去乡所的几个鞋坊拜访,毕竟这是林荃带来的产业,而且很多工艺说白了是林荃跟他们白天黑夜折腾出来的,而且这次林秀才的娘子也亲自过来,娃还在那里读书呢,所以他们也都没有藏拙。
当然,林荃在其中的作用不仅如此,当初师傅们动员林荃开个鞋坊,大家伙在他的鞋坊里做工,林荃没有同意,却劝他们自己开作坊,农民积蓄不多,开作坊也是需要些本钱的,工具还有料钱,还有去乡所或租或买房的钱,都是不少的开支,这些都有林荃帮忙。
林荃劝林瑶给他们贷款,不收什么利息钱,甚至那些皮子也可以在骡马店里先记账,好在乡民们朴实惯了,基本上没有赖账的。就这样,大家伙很是感激林荃,尤其林荃带着姜媛到处游逛,师傅们也是对姜媛面熟,也猜测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就这样,把技术都与姜媛和三妹演示过,甚至一些自己的不外传的小技巧都献出来了。
这样,一连几天姜媛和三妹把做鞋的手艺全部了解了,两个女人在家里摸索着分解工艺。崔珊知道了她们要开鞋坊的想法以后,也大力支持,就让林荀找了几个会制鞋的,会木工的年轻人来帮忙,都是林荀与林荃认下的那些的干兄弟。
说到干兄弟,两兄弟加起来也有五六十个吧,很多都是两人大了之后认下的,如沈大昌的两儿子就被石氏认作干儿子,这是正八经磕过头给过压腰钱的,天经地义就是林荃的干兄弟了。也有很多是赶海认下的,如知遇庄姑爷范家的几个平辈兄弟,都是烧过香的把子,反正在这个世道,结义兄弟多多益善,相互帮衬嘛。农家人没那么多的歪心思,没那么多的利益瓜葛,相互帮助是应该的。
在乡所就有林荃的义兄范会海开的鞋坊,主要也是他给三妹和姜媛介绍制鞋的工艺,告诉她们各种工具的制作、用途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