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历145年,夏阳已经三岁了。三月,早春时节。
寒冬已经过去了,温度渐渐回升,使得大地解冻,万物复苏。植物都已经慢慢地抽出了新芽,那嫩绿的颜色,勃勃的生机,更是为天地间增添了一份春意,整个中原大地都显现出了一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一阵春风吹过,中间夹杂着芽叶的清香,更能让人陶醉在其中。
但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夏的皇宫里的气氛却是异常的紧张,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暖意。
去年冬天,弥漫在大夏北方的一场大雪,使得大夏遭受到了一场世所罕见的雪灾,冻死了无数的人和畜牧损失巨大。
现在温度回升,大雪解封,全国各地的受灾折子全都报了上来,受灾各地全都要求赈灾,现在整个朝廷为了这件事情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更何况,今天北地边关又送来了800里加急的紧急奏折,说道边关不宁,北地的部落联盟已经集结大军,准备南下叩关打草谷来了。听说,皇帝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气的把手里的茶杯都给摔碎了。一时之间,人心惶惶,震动朝堂,闹得更是不可开交了。
皇宫,勤政殿。此时,皇帝和所有的大臣都在这里商讨国事。
“说说吧,此事应该如何处理。诸位卿家可有什么良策用以教朕。”皇帝端坐在上方,看着下面的大臣们说道。
“禀皇上,微臣以为,现在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先查清楚北蛮大军的人数,将领。然后,派遣精兵强将去北地边关,加强边关的防御力量,抵御北蛮。”兵部尚书陈同之应声回到。
大臣们听到这话,交头接耳了一番,纷纷点头称是说好。
“既是如此,诸位爱卿认为派谁去北地比较合适。”皇帝问道。
下面的大臣互相交流了一下意见,却三缄其口,没人开口说话。
“怎么,我堂堂大夏,难道连一个领兵打仗的人都找不到了吗?”皇帝不悦的说道。
“回皇上,臣以为,武威候周瓒最为合适,武威候领兵多年,熟悉军事,而且身经百战,屡战屡胜,无有败绩,派遣他去,定能够抵御北蛮,让北蛮铩羽而归。”陈同之说道。
皇帝猛然之间目光炯炯的看向他,好似要看清楚他的内心一样。
“禀皇上,微臣以为,武威候现在正在大定坐镇,若是派遣武威候前去北地,没了他在,恐怕西部的党项人也会有所异动,不得安宁,是以微臣觉得派遣武威候去北地并不合适。还望皇上三思啊。”御史大夫刘骞说道。
“刘大人此言差矣,西部的安宁又岂能归功于武威候一人。依我看,西部有大定总兵陈兴在,当可万无一失。派遣武威候去北地抵御北蛮完全是可行的。”陈同之立刻反驳道。
“陈大人怎可如此说,西部……”
还没等刘骞把话说完,皇帝就打断他说道“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不宜节外生枝,武威候不能动,诸卿可还有其他人选。”
“禀皇上,微臣以为,此次大雪,北方草原上灾情比我们大夏更为严重,牛羊冻死饿死无数,北蛮恐怕是活不下去了才会南下抢粮用以维持生计。不过等一两个月之后,牧草长成,他们可能就会退兵,前去放牧去了。所以此次他们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我觉得应该派遣一个善于守城的人,坚守不出,让周围的百姓迁入城中坚壁清野即可。臣以为,兵部侍郎韩渠韩大人可担此重任。”宰相魏巍道。
“韩渠?众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商量了一阵之后齐声道“回皇上,臣等并无异议。”
“那好,即是如此,就派遣韩渠前去守关吧。众卿可还有其他事情要奏。”皇帝问道。
众人无一人应声。看到这种情况,皇帝说道“既然无事,那就退朝吧。”说完起身走了出去。
……
沁兰院。皇帝刚刚下朝就来到了这里,躺在软塌之上。
“爱妃,快来给朕揉揉脑袋,唉,最近所有的事情都赶到一块去了,把朕累的脑门疼。”
“皇上,事务繁多,就更要注意休息了,不然累坏了身子可不好。”
“朕知道,这不是一下朝就来你这里躲清闲了吗。对了,阳儿呢,现在在哪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