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欢喜再看吾皇,虽然情节上有连贯性,但是却是两个不同背景,不同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的故事,欢喜大气而磅礴,无论是爱情抑或是战争,都让人血液沸腾,大情大爱,江山天下,于文字中让人感受深刻,而合上书又让人感慨不已。
我是因为欢喜而喜欢上了烟烟的文字,但是很庆幸,吾皇让我更加的喜欢。
没有好坏之分,更觉得是两本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填上了我心中对于类似这样的故事的期许的两个坑,让我觉得很圆满。
心里是很高兴的,觉得这样的不断进步的文字即使追得辛苦也甘心忍耐,与我这样的一个急性子的人来说,每天也坚持下来了。想着的人不容易,写书的人大概更辛苦。可是到现在我竟然慢慢觉得就这样一直看下去也未尝不好,仿佛是与故事中的人共生活,同成长,那些爱里的艰辛和喜悦,那些朝堂之上的心思和计谋,那些天下江山的理想和志向,让我这个小小女子,虽不能至,但实心向往之。
过年回家,回来又有工作上的事情,一直没能每天都看更新,昨天晚上一口气看了二十几章,实在是很爽快的感觉。本来想着安安静静地看文就好,可是却总有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想。所以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如果跟大家想的一样最好,但若是有人不认同的话还请多包涵,毕竟我们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或许在理解故事和烟烟的文字上有偏差,可是有一点我们一定是一样的,就是从心里爱着这样的文字和书中的人物,爱着这个故事。
吾皇一文,虽然还没有到终点,而且我就真的想这样没有终点的看下去。虽然我知道这只是玩笑话。但是这个故事比欢喜仿佛更加地深入到了我的心里,无论是整个故事的结构,还是里面的情节描写,都好像细细绵密的层层重叠,人物的思想在发展,性格在成长,书中的每个场景,每句对白,不突兀,不跳跃,娓娓而述,勾勒细致,仿佛书中的人物在眼前,在跟前,真实得触手可及。
从孟廷辉的入仕进宫,发展到现在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而坚定地计划要为了百姓和太平而牺牲自己。这几十章的文字让我从头回想起来仿佛一幅画,一部电影,情节脉络完整而清晰,人物心理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累积,爱情和天下,臣子与皇上,孟廷辉和英寡的情路因为在一开始就被设定,所以我这个旁观的人心里尽管清楚这其中一定是波折不断,万没有轻易的圆满,但能够最终让我坚持看下来的,是整篇文字的描述。
情节的设定大概不是最难的吧。我叹服和喜欢的,是这书中文字描述的细致。无论是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白,景致的描写,还是心理的刻画,踏实的文字让这个故事的点点滴滴都沁入我的心里,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清楚而不杂乱,情节之间衔接得自然而顺畅,看似紧张的场景和矛盾冲突都能有完美的落弧,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惊喜不断但又不显刻意,着实让我喜欢的很。
看到狄念和知礼大婚,他终于如愿以偿,而她也慢慢了解他的情意,新婚之夜知礼坚定地对他说,她是他的妻子,愿意为他生儿育女,一生相守。我
的眼睛发酸,不由得想起欢喜里面的狄风,我知道这其实没有可比性,但是同样是大将军,同样的爱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女人,同样的隐忍和坚持,结果却是不同。
单就故事本身而论,狄念大概是比狄风勇敢吧,他的心意从没有掩饰过,而狄风却至死也没有说出自己的爱。可是英欢不是知礼,贺喜也不是古钦,知礼放弃古钦,是明智之举,放弃不爱自己的人,虽然心痛,却是成全,不是为了成全古钦,是为了成全自己。如果是我,我一定也会这样选择。而英欢爱上贺喜,是两情相悦,虽然辜负了狄风,但是却是没有办法的结果。爱之一字,只有一心,唯有两同,方得圆满。
可我还是哭了,是感动吧,虽然知礼最初爱的不是狄念,可是她分明也是喜欢他的,也许不是心跳如兔的爱意,可是她懂得狄风的心,珍惜他的感情,而自己也终能从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里走出来,给自己机会将目光投向身边的人。人一生,大概痛苦是因为太过执着,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事,快乐也是因为不过于苛求自己,放弃了应该放弃的事。
而小孟和皇上,让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对于他们的喜欢,我承认,如朋友所说,如果非要将欢喜和吾皇做比较的话,虽然这种比较很无聊,那么我喜欢英寡多那么一点点。朋友说英寡更平和,更压得住自己,更敛得住情绪。可是我不是因为这个理由才喜欢他多一点点的。每个人物的行为方式一定是跟环境背景有关系,欢喜里面,江山未定,天下未平,贺喜的决断和果敢是一个开拓疆土的君王必须有的能力和胆魄,只有胸怀大局,目光高远,不为眼前的得失而计较的皇上,才镇得住群臣,带得了众将。如果同样的情势放在吾皇里面,英寡也会是如此的。
我只能说,就情节而言,小孟和英寡之间感情的发展是我喜欢的路数。英寡对于小孟疼惜和爱意,缓缓而出,不露痕迹的关心,不忌讳旁人的眼光,做为一个皇上,他英挺清明的背后,有的是一心爱上一个女人的坚定。朝堂之上,他是皇上,独处之时,他是深深爱着她的男子,普通人有的情绪起伏,他都有。可是皇上的身份让这段感情注定不能平凡,也正是因为英寡是一国之君,这样高高在上,心系天下的男子,他的爱情更让人心动,他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与普通人的身份所有的气度和威严,让小孟,或者说是让我们这些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小孟身上的旁观者,时而紧张,时而激动,时而羞涩,时而高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