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使者看到陈登的时候,眼中露出一丝异样。陈登也发现使者在看着自己,他脸色也略微有些尴尬。因为眼前的使者他也相熟。原本他们二人同为陶谦效力,但现在他已经投降罗策,让他感到有些羞愧。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罗策坐在主位上,眼睛上下打量使者。他看到使者衣着华贵,样子十分年轻,但身上透露着成熟稳重的气息,看上去不像谋臣,更像商人。
“小人糜竺糜子仲,见过罗将军。”糜竺对罗策抱拳,说道。
“原来你就是糜竺,久仰大名了。”罗策走过去,将糜竺扶起来了。
“难道罗将军有听过我的名字?”糜竺有些受宠若惊。他只在徐州有些名望,还远不及陈珪和陈登二人。不知道罗策是从哪里听到他的名字。
“当然有听说过。徐州能够有今日的繁华,离不开糜家的贡献。久闻糜家以经商起家,糜竺更是一名极具才干的商人。商人能将货物带到各地。满足各个城镇的需求,为徐州的繁华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罗策说的是事实。作为现代人,自然知道商人的重要性,但是古代人都是重农而不重商,认为商人都是贪图利益的小人。
古代社会等级按士农工商来划分,也是按社会贡献来划分阶级。所谓士就是指大学士,统称有学问的人,也即是人。在古代人有很高的地位,俗语有云:“万般皆下品,惟有高。”由此可见,古代人地位之高。
为何人的地位会这么高,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当官而读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官的学子不是好学子。在古代,很多寒窗苦读十年的学子,都是为了考取功名当上大官而读书。所以人基本上和做官划上等号,因此士排在第一位。
其实不仅在古代,放在现代也是如此。有很多人都会将士放在第一位,人不而无知识,无知识而难成人才。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才是最好的出路。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唯有不断学习进步者,方能立足于社会。
排在第二位的农就是指农民。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商业的发展商人获利非常高,以致多数人弃农经商,社会生产下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商鞅便提出重农抑商,以法纪来约束生产力,保证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后来的君主也继续沿袭这一制度,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重农抑商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排第三的工就是指做技术活的工匠。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工匠。
“罗将军您言重了。我糜竺只是一介小小商人,何谈为徐州做贡献。”糜竺谦虚道。但内心其实非常高兴,虽然家财万贯,但经常被同僚排挤,皆因认为商人是重利轻义的小人。活了这么久,还是第一次被人夸做商人做得好。
“你莫要过于谦虚,我罗策岂是眼界短浅之人。士农工商都是国之根本,各有特点,缺一不可。虽历来重农轻商,然这是错误的念。如若有机会,我必定要大力发展商业。”商业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兴盛,所以罗策才会有如此看法。
此时此刻,糜竺总算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能人异士为罗策效力,皆因罗策目光独到,一视同仁,卓远的眼界和广阔的胸襟令人折服。
“罗将军乃大智之士,我深感佩服!”糜竺由衷而道。
罗策笑了笑,说道:“可惜今日你我交战,不然定要畅谈一番。对了,今日来是所谓何事?”
糜竺这才想起自己今日的任务。他与罗策交谈两句就被折服,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开口道:“今日只为一事而来。我家主公觉得再打下去实在无益,受害的只有无数士兵还有徐州百姓。因此他自愿让位,把徐州刺史的位置让出来给罗将军您。”
罗策等人听此话后,全都脸露惊讶之色。他们实在想不明白陶谦为何突然投降,按理说城内还有一万士兵。依靠琅琊防守起码还能坚持好一段时间,罗策真要强攻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拿下,而且损失不会少。但陶谦偏偏在这个时候选择投降,实在让人想不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