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方志记载:五原县下辖五镇分别是东原镇、西原镇、南原镇、北原镇、中原镇等镇。县域地势北高南低,南边为平原,北边为山岭,且地形复杂。南部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道纵横,交通便利,也是人口聚集之地;北部便为山区,山高坡陡,山高林密,主要山峰有百丈峰、铁剑峰、东沟岭、虎崖峰等。
钟云率军来到县城时已是正午的时候,从五原县北门进入。
五原县的城墙要比云山镇破旧得多,出入城门的百姓多是身着麻布衣衫、面带饥色,半天不见一个过往的商贩,路上行人稀稀落落。拉运货物的车辆,也多是人力推的独轮车,未看见到牛车、马车。一路行去,县城内的诸般景象,同样颇显破败,来往的百姓虽较城外多了一些,但还是少见衣饰华贵,体态富足者;主街两边的店铺不是停业,便是门面破败简陋老旧,客人稀少。
钟云暗叹口气,自己也见过几个县城,五原县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短短半日路程,看到的景象全是破败、荒凉,百姓脸上带着对生活地苦涩和麻木。
让钟云颇为疑惑的是,走了大半个县城,竟然没有见到一个串街走巷的卖货郎和摆摊售卖的商贩,整个街道两边除了那些破败的店铺外,没有任何沿街叫卖的商人,便显得更为冷清破败。
再向前行了一里地。走过主街,转到府衙所在的官街。
俗话说“衙前自古好景观”,一个县城府衙,自然也是县城的中心,商家云集,人流如梭,种种繁华景象。可钟云来到县衙主街,却更加的清冷萧瑟,刚经过战乱,街上空无一人,商铺大门紧闭。
进入府衙之后,钟云开始梳理县城的事物,发现现在县城就是个烂摊子,比之云山镇还不如,至少云山镇还有钟魁这样的老人,五原县两眼一抹黑,什么都是一清二白,从头来过。
五原县经过战乱,县衙已无官吏衙役,更加没有县丞、主簿、县尉了。户、吏、法、兵、礼、田六曹,都已无人做事,府衙内的衙役不是被杀就是四处逃命了,钟云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也没有什么顾虑,一切照搬云山镇的模式来管理。
占领五原县后,钟云顿时感到自己有些忙不过来了,自己需要找几个助手,协助管理政务。
现在钟云每日不仅要思考怎样增强自身实力,还要考虑怎样发展领地,同时也要面对各方的压力和威胁,还要在众多手下面前,装出一副“无论风吹雨打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英雄气魄。
弱者喜欢攀附强者,钟云只有十二岁,在众多大人面前还是孩子,要想树立威严,除了铁血手段,还要有让他人信服的手段和实力。炼丹也好、修为也罢都给了云山镇的众多手下,看到了希望。
但钟云终究不是神仙,虽然他能在初到云山镇,聚拢百姓,征剿匪寇,消灭邪异。但随着地盘和人员的变化,事事由他来决断,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
领地的实力,短时间内要想变的更加强大,仅依靠钟云一个人的力量,是绝对无法办到的,必须借助更多的人才辅助。
找帮手,第一当然是要能力,第二还是要有能力,钟云不是一方诸侯,不是武功高手,想让属下臣服自己,忠实可靠,一句话:需要实力。
钟云同时知道世家拥有庞大的人才,世家子弟他们从小接受家族的教育,誓死捍卫家族的利益,想用藏头小利就让他们归心,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因此,钟云现在能够做的是,一是找寻寒门子弟优秀人才,二是自己大量培养自己领地中少年。
钟云考虑了半天,发现现在能够帮助自己,管理县城政务的人选一个也没有。行或不行,好像钟云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因为五原县已经烂成一锅粥了。刘人屠只管自己享乐,不管县城百姓死活,城中百姓就差易子而食了。
陈文秀最近也很郁闷,自己寒窗苦读十数年,本想考个功名,可是大楚皇朝日落西山,早在五年前就停了科考。本想投靠世家,可惜匪患连连,世家自顾不暇,子弟众多,更不要提聘用外姓人家子弟做事。流寇占领五原县以后,这日子更难过了,以前陈文秀还能代人书写家书,教人读书识字,可现在大家连饭都吃不起了,更不要说读书识字,写家书了。
陈文秀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但文人的脸面还是要的,不愿厚颜乞讨。他只好来县衙碰碰运气。一连两天,都未见府衙有何动静。门口的军士知道他又来问有无抄写的工作,也不难为他。但也不知新来的镇守大人是如何作想,这两天既未张贴安民告示,也未有其他的政令发出,心中实在纳闷。
陈文秀心中想到,看来自己又误判了,这个少年镇守大人,和其他世家子弟一样不顾及百姓死活,根本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陈文秀正准备回家,寻找其他的出路。这时,府衙大门打来,从中走出三个军士,手中拿着一叠公文告示。待军士将告示贴到告示栏,陈文秀急忙上前观看,原来告示是招贤榜,只是这个招贤榜与其他的招贤榜,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招录识文断字的书生,还招录各类工匠、炼丹师、炼器师、武者等各类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