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主要的说唱音乐除金元时期的诸宫调外,还有词话、陶真和弹词。
元代的词话无完整资料保存,它的形式在元杂剧中被广泛应用,杂剧中大量的诗赞体唱词前面往往加上“词云”二字,即为词话形式。明代的词话是有作品和记载的,如明代《徐文长佚稿》中就记有《水浒传》的故事在当时以词话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今见最早的完整词话唱本,就是1967年在上海郊区发掘古墓中得到的明代成化年间的唱本,共十一本。此外,还有明刊本诸圣邻著的《大唐秦王词话》和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
词话有七言的、十言的还有杂言的,七言文体与变文类似,而十言文体有“三四三”与“三三四”两种句式,其中“三三四”的句式很值得重视,它与“四三”结构的七字句加三字头而形成的“三四三”的十字句不同,它的字组结构和节奏都与前代的七字句有了根本的变化,它离“诗句”更远了,而更接近通俗的口语,因此叙述性加强了,这种“三三四”的句子结构为后来的北方鼓词和戏曲广泛应用。
陶真是从北宋到清代都有记载的名称,据考陶真与词话和弹词常常纠缠不清,有时就是指的同一曲种。陶真的文体是七言诗赞体,演唱形式为男女盲者抱着琵琶弹唱,与弹词相似,但陶真无单独作品流传。
弹词起于明代,发展至今成为江南诸类说唱音乐的总称。弹词的文体从明至今基本都是直接继承变文的形式,以七字句为主。弹词的作品有国音弹词与土音弹词两种,国音弹词为案头读物,一般无人演唱;土音弹词则是用吴语书写的实地演唱的弹词唱本。著名的国音弹词有以明代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改编的《二十一史弹词》,还有写赵匡胤一家兴衰的长篇弹词《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等。明代女弹词家的作品受到文学家的重视,如陶怀真的《天雨花》,陈端生的《再生缘》,邱心如的《笔生花》等。土音弹词流传至今的作品如《三笑姻缘》、《珍珠塔》、《玉蜻蜓》主要是清代的了。
清代是说唱音乐空前兴盛时期,首先是南方弹词的发展,弹词演化成不同地区的形式,并且已有各自的称谓.如在苏州一带流行的弹词称“苏州弹词”,苏北扬州一带流行的称“弦词”,在宁波的称“四明文书调”,广东、福建称“木鱼书”。木鱼书又分出“南音”、“龙舟说书”和“粤讴”三个支系。在广西的称作“摸鱼歌”。
与南方弹词并驾齐驱的是北方各类大鼓。清代的大鼓又称鼓词,它与宋代的“鼓子词”不同,它们不用词牌演唱,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唱腔无曲牌,是正宗的鼓书类曲种。清代的大鼓主要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奉调大鼓等等。此外,北方还有在满族八旗子弟中盛行的“清音子弟书”,著名清代文人韩小窗、罗松窗等都写了大量子弟书唱词,被各种大鼓包括河南坠子等曲种谱唱,所以,子弟书对北方许多说唱音乐形式都有一定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