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内,中央军在整个形势上出于下风,然而形势很快就转变了。
起因是中原大战爆发后不久的刘恩茂的叛变,导致孙殿英部即被中央军围困于毫州城。
阎、冯却以孙殿英在北伐战争中曾有过坚守卫辉3个多月的守城经验,为了牵制中央军的主力,决定将计就计,命令孙率部死守毫州。
从5月中旬开始,蒋总司令派王钧指挥滇、黔、湘等杂牌军8万多人将毫州城团团围住。
孙部虽然达到了牵制中央军的作用,但近4万人困守孤城2个多月,城内存粮告罄、弹药不足,每日战事不断,不仅居民死伤累累,士兵饿毙者也日日发生。
蒋总司令为减轻侧背威胁,多次派与孙殿英有人以金钱和委任状诱降,但均被孙拒绝。
孙殿英困守孤城,不断向冯军求援,但冯军远在300多公里以外,且又被中央军层层阻隔,一时无法驰援。
至6月中旬,中央军再次发动攻城之战,孙求援愈急,冯玉祥见如不迅予解围,孙有可能投蒋就范,便派孙连仲、孙良诚率十几个师急速增援。
为了隐蔽行动,部队昼伏夜行,经过十几天的艰苦跋涉,孙连仲、孙良诚率部于6月30日拂晓突然抵达毫州城下,一举击溃围攻毫州的杂牌军,将孙殿英的部队接应突围。
三孙的队伍会师后,冯玉祥下令其合力攻占宿县、蚌埠,但因部队长途跋涉过于疲劳,而阎锡山又没能及时接济给养,以致未能实行。
冯阎的矛盾,毫州的放弃,使蒋总司令解除了后顾之忧,腾出了近10万部队转战于陇海和津浦线,使得中央军方面在北方的兵力一时占了上风,为接下来在津浦线打垮晋军提供了兵力支持。
从此以后,阎、冯联军方面由主动转入被动的局面。
在陇海线方面,在大量援军的支援下,中央军稳固住了防线,与冯军在这一地区激战,双方都有极大的伤亡,战事一时陷入僵持。
整个战场形势,以中央军的角度来看,中央军必须确保徐州和武汉在自己手里,
武汉由何应钦坐镇,北方防守冯玉祥的部队由河南沿平汉线攻击,南面要应对由广西桂系部队沿粤汉线攻来。
徐州一面,由蒋总司令亲自坐镇,在陇海线防止敌人由西向南攻来,津浦线由北向南攻击徐州。
武汉和徐州都是两线作战。
武汉方面,在平汉线,战斗也非常激烈。
蒋总司令命令平汉线的何成浚的第三军团发动进攻,企图牵制西北军向陇海线增加兵力。
中央军在这方面的军队为徐源泉、王金钰、杨虎城等部,这些军队均非蒋的嫡系。在战争初期,他们与阎、冯还有信使往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意存观望,尚无积极为蒋出死力的决心。
冯军左翼为樊钟秀、任应歧、刘桂棠等军,防守小商桥、逍遥镇至西华一线;阮玄武、张维玺、田金凯3个军防守鲁山、叶县、襄城一带;刘汝明军在浙川、南召一带监视杨虎城军。以上各军称为南路军,由张维玺统一指挥。
5月16日,蒋总司令命令何成浚发起总攻,王金钰部包围樊钟秀军于临颖。6月4日,樊在许昌城督战,被中央军飞机炸死。
冯玉祥派邓宝珊接任樊钟秀第8方面军总司令,并派其西北军劲旅孙连仲率其第5路军向许昌增援,进攻漯河。阎锡山也派赵承绶骑兵集团突袭周口,派刘桂棠部在西华与岳维峻的陕军作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