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里外的京城。
春风已经吹遍北京城,桃杏花开如雪,柳枝绿意盎然。
春天的京师城外美景怡人,达官贵人,王孙贵族纷纷涌出城市,走在踏青的路上。
紫禁城也是在春风和暖,四处洋溢在花香之中。
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春天,但是少有人知道,在紫禁城建极殿的平台,年轻的皇帝正召见六部大臣和内阁要员议事。
崇祯皇帝坐在宝座,点到那个人名字,那个人上前跪倒在他面前讲述着自己的看法。
今天讨论的议题,首先是辽东事宜,这是年轻的崇祯皇帝最在意之事。
崇祯皇帝即位以后,清算阉党,拨乱反正,朝中面貌焕然一新。他虽年轻,却雄心勃勃,以李世民为榜样,决心扭转大明日渐衰弱的国运颓势。
大明朝到了此时,已经是内忧外患,第一心腹大患正是东虏鞑子。
所以年轻的皇帝选定辽东,作为他扭转大明衰弱局势的第一步。
从万历年开始,朝廷与后金几番交战,败多胜少,从杨镐败于萨尔浒,到熊廷弼失辽阳沈阳,辽东战局一败再败,虽孙承宗接手之后,曾经短暂稳定过局势,不过后来高第又将山海关之军几乎全部撤回关内。
关键时刻,一个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的辽东巡抚袁崇焕,独守孤城宁远,在孤立无援之际,与努尔哈赤大军在宁远交锋,依靠威力无比的红夷大炮,竟打的努尔哈赤大败而回。
实在荒唐的是,此战之后袁崇焕竟遭阉党迫害,被迫离职。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清除完朝中阉党,大力提拔袁崇焕,破格任命他为蓟辽督师,总揽辽东军务。
崇祯对袁崇焕寄予厚望,袁崇焕也为皇帝的知遇之恩深受感动,在面见崇祯之际,大胆地提出五年复辽的计划。
此计划一提出,崇祯皇帝大喜过望,朝中众大臣也纷纷赞叹袁崇焕为奇男子。
如今,袁崇焕去辽东已经半年,朝中一直大力支持,粮饷也罢,人事也罢,都是以辽东为第一优先。
但是,辽东似乎并无大的进展,只是跟鞑子在相互对抗,似乎谁也奈何不了谁。
今日议论之事,正是由于袁崇焕的一个奏章引起。
袁崇焕那里有两个蒙古部落请求入关买粮,他已经允许他们买粮。
另外,奏章中提到,袁崇焕认为,目前还应该按照以前既定的抚西以拒东的战略方针。粮。
所谓抚西以拒东,就是指大明应集中兵力在辽东一带,优先解决东虏问题。
对于山海关以西长城一线的漠南蒙古势力,以优抚为主,拉拢他们成为对抗东虏的力量。
袁崇焕提出要允许塞外蒙古势力在关内购粮之事。
崇祯皇帝心中则是大为不满,不是他不想优抚漠南蒙古势力,是漠南蒙古势力早已经七零八落,各个部落各自为政。
并不是朝廷想优抚就能优抚的,他们很多已经明显被东虏给收买,已经成为对抗大明的势力,难不成这样的也要优待?
简单的道理,对于他们总该恩威并举才是,可是现在朝中大臣,所能给出的建议仅仅是优抚,包括袁崇焕的也是。
现在他面前,臣子们一个个跪倒,讲述着自己的看法。
“陛下,袁督师所说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禁粮塞外,必然会让不少蒙古人倒向后金。我长城一线,虽有百万雄兵,可也难挡啊,再加上朝廷用力在辽东一带,其余之地,防守之力实在薄弱……”
“虎墩兔退往河套一带,蓟镇北面蒙古各部落乱套,东虏之人必然大力拉拢那些蒙古势力,甚至我朝之藩属如朵颜三卫之人有可能被后金拉走。”
“现在蒙古各部落缺粮厉害,如果他们没粮,势必会与东虏鞑子结合一起。
原本我们的藩属,恐怕马上就会是我们的敌人。他们甚至是更可怕的敌人,因为他们对我们很是熟悉。”
“边镇之地,缺粮少饷已久,兵员逃散严重。就像蓟镇之地,恐怕难有力量对付塞外蒙古各部落……”
袁崇焕的看法代表了不少朝中官员的看法,现在正是与东虏皇太极对抗,拉拢第三方蒙古各部势力乃是关键之举。
此时不可意气用事,安抚一时是一时,等到朝廷有足够的力量,比如彻底解决完东虏之后,再行解决也不迟……
崇祯高坐正中,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地听着各位大臣的发言。
“恩威并举,恩威并举,光有优抚,有什么用?那些蒙古部落早就离心离德,你又有什么办法?
难不成还天天给他们送粮,让他们准备好了打朕之大明不成?”
他想起昨天收到通政司送来蓟镇的奏章,奏章中,其实蓟镇外朵颜三卫部落已经向长城进攻。
蓟镇之地,哪里像那些大臣们说的那样不堪一击?
一个敌台的百总李豪,带着他手下几十个士卒,硬生生打跑了5百名进犯的鞑子。
而更神奇的是,还是这个李豪,几天前,还在禹王庙打死了42个东虏鞑子。
现在能够证实的不仅仅是李豪的勇武,还有东虏已经和蒙古不少部落联系很是亲密,徐光启和蓟镇总兵朱国彦的奏章都证明了这一点。
东虏已经和北鞑结合,优抚还有什么用?只有狠狠地反击才是当下最该做的事!
这个时候,这个李豪做的,才是最符合崇祯年轻气盛的心。
这才是大明边军该做之事,这才是对付鞑子的最好办法!
一味绥靖,能算什么好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