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地质查阅了近几年的地质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发现一些人对长8的沉积相进行过多次研究,但是把长8划归为水下扇或浊秋扇沉积,不利于形成大面积的储集体,为了寻找研究突破口,他多次下牛岭川道,钻黄土塬窑洞,翻遍研究区钻达长8的所有岩芯,有时为了获取一上井的资料,他们不得不把堆在上面的几十盒岩芯开,每盒岩芯重达上百斤,手套磨破了,手指磨烂了,这样的苦,这样的累,他们没有退却,一口接一口,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详细观察描述了50口井,一千余米长的岩芯,发现长8剖面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特点,发育块状后理、板状层理、平行层理、沙纹层理,局部还可见到道滑塌变形构造,并从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入手,结合盆地露头观察,认真分析盆地演化特征和成藏地质条件,破除陈规,对黄土塬地区沉积相自己的观点,指出长8为三角洲沉积,是较好的储集体,长6-8可形成有效的生储盖组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撰写的《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发表在石油学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光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及效果》发表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他这次到北京开会,就是来发布和交流自己的学术成果的。
北京六铺炕,石油部办公大楼里的会议室里,一批专家正在进行技术交流。芦地质对着墙上挂的“地层对比“,“沉积相“,“砂体展布““油藏剖面“等地质图,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渐渐的,一个个曾经陌生的模糊的地质现象,在他的论文解说中形成了一个个形象而又有层次的画面,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相。
大规模的地质普杳成果很丰硕。野外地震作业,前后历时十余年,奔赴在陕甘宁蒙晋王省区,测线八千多公里,调查了15个区域,采集了无数的剖面,经地质研究所科研攻关,证实和丰富了野外结论,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油藏的全新认识。科学研究充满了趣味,探索伴随着挑战,艰辛又透着浪漫——也许,只有经历过暴风雪和滂沱大雨考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验和终生难忘的愉悦!
芦地质,从事低压、低渗、低丰度的隐蔽性油气藏勘探开发基础理论及技术研究,提出特低渗储层非达西渗流理论,岩性油藏注水开发理论和“三角洲“成藏理论。
这一切使山前成了勘查地球化学的特殊景观区。沙区是没法采样的,岛山水系也存在严重的风成砂干扰,能否抑制干扰就成了勘查成败的技术关键。
石油报记者对芦地质进行了专访,在头条刋登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报道了他的事迹。
1970年,芦地质大学一毕业,就毅然离开大城市,报名到大西北,立志到火炬油田会战指挥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去勘探,为国家做贡献。
芦地质天生对石油地质勘探痴迷,与石油勘探结下了缘分。有人说,搞科研,就如攀登珠穆朗玛峰,步步充满着艰辛和危险。尽管如此,芦地质不改初衷:“我父亲给我取名芦地质,就是希望我搞一辈子地质研究,在石油勘探领域里有所作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