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昨晚就有电话,说今天有重要人物要来岭脚,请张九公做好迎接准备。虽然不清楚是谁打来的电话,张九公依然不敢怠慢。这个叫“打招呼”,是官场基本程式之一,张九公以前也遇到过,当然不会忘记。
张九公早早起床准备饭食,他让人杀了一只老母鸡,放老姜、当归、白芷、黄芪、陈皮,用文火炖上,待快烂时,捡去配料,放盐再炖。腊肉选腰排五花肉,切片放入蒸屉,蒸至肉片透明。腊膀腿肉切条状和腿骨一起炖,待快烂时,放入少许蜂蜜和新得的春笋条,再炖。又叫人上山采来鸭脚板(一种野菜)、蕨菜,从菜园里砍了青菜、莴笋,一一洗净、切好,等客人一到立即烹制。
张魁良也没闲着,领着牛娃仔和大寒到前面的小溪里打了十几条小鱼上来。把鱼放到厨房,收拾了渔具,张魁良又带着两个小孩去了村口迎接所谓的“重要人物”。
还别说,时间刚刚好,张魁良到村口不久,就听见了马蹄声。不一会,一队人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张魁良迎上前去,叫停了马队,问道:“长官可是从龙潭司来的?”一个人上前搭话:“是呀!你是张九公的什么人?”“儿子,我是张九公的儿子,请长官下马。”
张魁良数了数来人一共七人。张魁良让牛娃仔小跑回家,自己牵着大寒领着这些人从左边的土路往下走。
来人是葛勇和他的随从,他们是来检查专用粮的储备情况的。岭脚的那批大米是中转给大屋场的,只因为条件尚不具备,才暂时存放在岭脚。葛勇还要去大屋,以考察大屋场的存粮条件。大屋山毕竟是瑶寨,他们积极抗日是接受这批粮食的先决条件。葛勇一开始就不同意给大屋粮食,可江海涛坚持给,葛勇没办法,只得出来考察一次。
其实,葛勇去大屋还另有原因。最近几天,他按图索骥,拿着金凤名单到处找人,不是没找着人,就是对方不和自己接头对暗号。尤梅是自己唯一找到的人,不紧紧抓住,他将一事无成,所以他不得不再一次重视起尤梅来。
在路上,葛勇问:“前不久,送来的两万斤大米存放在哪里?”张魁良回答道:“就在你们刚才下马的庙堂。那里也是我们集会、议事的地方。”葛勇说道:“你们怎么不修石板路?这土路,一下雨就走不得了。”张魁良回应道:“有,在那边,路边有清水沟,里面流的是要进口的水,所以,那边的路也就不能过牲口了”。葛勇问道:“那你们村的猫狗鸡鸭也不去那边?”张魁良说道:“那当然,那边要是有你说的这些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捉起来杀了吃。”葛勇认为这些原始的村规民约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十分轻蔑地笑了笑。以前来的客人听了这些总是啧啧称奇,表示赞赏,而葛勇的表现和那些人不同,葛勇给张魁良留下的印象不怎么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