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八百诸侯兵临朝歌推翻商朝,而后采取分封制,将华夏九州分封于170余诸侯。这些诸侯国虽然每年都要向周王室进贡,但每一国都属于独立的政治实体。而周天子则保持天下共主的威权,四方诸侯都望之臣服,天下还算和平。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攻破镐京。此前,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数次烽火戏诸侯,因此失信于诸侯。以致各诸侯未能及时救援,周幽王死于犬戎之手。传承270余年的周王朝(西周王朝)宣告覆灭。
次年,申候与一些诸侯立宜臼为周平王,平王因内乱和犬戎的频繁入侵,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周时期的周王室日益衰微,朝纲不振,虽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对天下诸侯却已全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天下诸侯为壮大自己,争霸称王,开始互相侵略吞并,发动了无休止的战争。一个个弱小国家湮灭在历史尘埃之中,而一个个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的霸主接连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大浪淘沙,无数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随着连绵不断的战火消亡,此时的周王室,则早已被各诸侯漠视。这片大地上,出现了七个最强者,它们分别是齐.楚.燕.赵.魏.韩.秦!这七个拥有各自独立的文化.民俗.传统的王国屹立一方,被称为战国七雄,这一时期,便是战国时代。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烽火连天的春秋战国时期,又逢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初成,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社会大变革时代。
代表着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争相涌现而出。如老子,孔子,孙子等一大批著名人物。这些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一时间,学术思想空前发达,三教九流,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起。如兵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史称诸子百家。
诸子学派,依附诸侯,大力发展自己的学说,以己为正统,互相辩难,争论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势。这一时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最为灿烂繁荣的时期。
战国初期,七雄中唯西方秦国最弱,备受欺凌。秦孝公继位后,决心图强改革,下令招贤。后法家卫鞅入秦,得秦孝公重用,他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在秦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变法改革,即“商鞅变法”。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秦虽远强于东方六国中任意一国,却弱于六国合纵。东方六国之间常有战事,但深知唇亡齿寒的他们在面对秦国这个曾经被他们瞧不起的弱小蛮夷之国时,却又颇为同仇敌忾。所以东方六国彼此都有意识地克制,而秦国也因此无法真正覆灭一国乃至扫平六国。战国七雄,便以这种微妙而诡异的平衡,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屹立不倒。
这样的平衡持续了一百多年,终于被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他就是---嬴政!
也就是后来被岁月长河永久记忆的名字---秦始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