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楚·屈原《国殇》
淮北秦楚战局的变化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明明两军还对峙不下,可一夜之间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让人瞠目结舌。
一年前在淮北上演的千里大追杀再次开台,只是追逃双方掉换了位置。项燕败了,而且是大败,现在正疲于奔命。楚国败了,如今都城寿春都已被大军围困,灭国只在朝夕。
蕲县城南郊,一不知名的山头,一杆大秦的黑龙旗帜迎风飘扬。大旗之下,王翦与姬云驻马而立,其后便是赵佗、杨瑞和、辛胜几位将领。
此时,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不远处的一个山谷。这个还算大的山谷此刻聚满了人,山谷内,是数万楚军残部,而山谷外,则是围了无数层的大秦虎卒。
数日前,一路向东逃离的楚军主力部队终于在蕲城郊野被预先在此设伏的蒙武部拦截。奔逃几日,士卒一路的溃逃导致楚军人数也就堪堪十万,加上早已人困马乏,如何能突破以逸待劳的蒙武部?结果后方追击的杨瑞和、辛胜和冯劫三军也赶来,项燕彻底被堵截。在蒙武的安排下,秦军直接封锁了方圆百里各个关隘,唯独向南的隘口略显薄弱。
在探查到这一信息时,楚军果然没有以死相博,而是选择了突围。在丢下万余具尸体后,楚军顺利‘突围’而出,但骇然发现他们钻进了秦军精心准备的一个圈套。这个山谷,本就只有一条道路出入的山谷,却已经完全被秦军四面合围,他们成了瓮中之鳖。
“江南乃广袤之地,我军虽然大军南下,能最大限度节省兵力才是成功之根本。蒙老将军以山谷围困楚军,采取拼杀最少的围困之法解决这场大追杀之战,此为上上之策。甚妙,甚妙啊。”
王翦看着山谷中楚军数次冲锋突围都已失败告终,心中大是高兴,蒙武这一计着实是神来之笔,可以说是给这场大决战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
诸将皆是点头,姬云一声轻叹,心中无限感慨。
这场战争落下帷幕了,当他们进入这个山谷,全军覆没便已成定局。但这些楚国士卒的确值得钦佩,明知已是死境,却没有一个人畏惧,一次次地进攻,冲锋,突围。虽然已是强弩之末,可这些楚国的精锐依然给秦军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这让姬云不禁想起二十二年后就在离此不远的地方发生的那悲壮一幕,与此情此景何其相似,而且主角就是项燕的孙子。孙子重蹈爷爷的覆辙,不知道这是不是很可笑,或是命运使然?
想想年前项燕在淮北千里追杀秦军,而如今项燕又在淮北被秦军追杀千里。再看看身旁的王翦,还有被秦军围困于山谷中英雄末路的项燕,谁又想到十七年后俩人的孙子也对阵沙场?不过结果却是项燕的孙子围困并活捉了王翦的孙子。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轮回,不外如是。
当楚军主力在这不知名山谷中进行殊死搏斗时,淮北平原同样一处不知名的地方也正笼罩在一片刀光剑影之中。
秦军冯去疾部追击楚军项梁部已有数天,数日中虽然秦军靠着不屈的意志在楚军休息的时候数次追上楚军,消灭楚军超过半数,但依然让冯去疾十分恼火。因为项梁等主要人物每次都有惊无险地逃脱,甚至有几次都差点追丢。
而这次因为楚国主力军被围大势将定,冯劫带了部分骑兵返回,父子两方堵截才终于将项梁这不足两千人的队伍围堵在了这个地方。
楚军人数虽然不足两千,但这些经过秦军数天追杀还存活下来无疑各个都是精锐。这次被数万秦军围堵,这些士卒明白已断绝了出路,不过也是因此,这些士卒一个个都爆发出了临死前的疯狂。千余人完全不顾性命地冲杀,只为打破一个出口,使得秦军都有些招架不住。
在大秦士卒黑色洪流包围的边缘处,一银白色的圆形阵缓缓向东移动着。银色圆阵前一金色一红色两员楚将不停挥动着手中的长戈,每一次挥动,阻挡在前方的秦军将士纷纷落马。虽然秦军亦不怕死,一人倒下另一人立马上前填补空缺,但在这两员楚将的攻杀下秦军的包围圈依然渐渐被撕开了一个缺口。
“就快突围了,大家再加一把劲。”
长戈刺破一名大秦骑兵的胸膛,项羽右手一转,向后一带,长戈却并未如往常那般收回,是这名秦兵死死抓住了长戈。项羽眉头一皱,秦国士卒果然勇猛。
“喝!”项羽一声大喝,右手继续用劲,竟然直接用长戈将秦兵抬了起来,而后向右狠狠一挥,已经死去的秦兵再没能抓住,被抛飞而出砸倒数名秦兵。与此同时,项羽左手反手抽出马鞍上别着的长剑,耀眼的剑影闪过,一名本想乘此机会偷袭项羽的秦兵倒下马背,戟断人亡。
战场另一边,靠近一处山谷,更为庞大的黑色洪流层层叠叠围着千余楚军。一身戎装的冯去疾在一旁不停发出指令,随着旗语的指挥,大秦士卒随缓缓收缩着包围圈,这千余楚军便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覆没的危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