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看朱见济不屑,就解说道:“这件金丝软甲是非常珍贵的,用铜丝编成甲胄是极其困难的,而编织得这样精细的则更为难得,用刀砍都砍不透,对于穿着者的生命有很大的保障作用,论价值不亚于同重量的黄金。《三国演义》里曹操收买张鲁的谋士杨松用的“金掩心甲”就是此物。”
朱见济这才知道这软甲的珍贵,只是朱见济以后世那种连子弹都打不透的防弹衣的标准来要求这护身甲,太过求全责备,才觉得它实在鸡肋。
既然是这时代的先进防具,朱见济就穿上身试了试,却是又肥又大,连膝盖都裹住了。这是照着成年人的身材做的,朱见济穿自然不会合身了。不过朱见济也不太觉得可惜,只是命兴旺先收起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孙炯等人也都陆续出去勘察了地形,都把他们觉得敌人可能埋伏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上。然后逐个分析排查。这些事朱见济也帮不上忙,因此每天依旧和朱见浚、朱见清在皇城里玩耍。每天骑骑马,四处逛逛,也很有趣。
现在朱见济的寝殿成了成敬等人分析敌情的会议室。这天朱见济吃过午饭后正在练字,成敬等人又把这几天勘察的情况汇总起来,一起在地图上分析。朱见济也就在一边旁听。
成敬说道:“实地踏勘的猜想都汇总在这里了,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哪些地点是刺客最有可能的埋伏地点。你们说说吧!”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敌人会在干面胡同这一条街上动手,主要是因为这条街上商铺摊贩多,敌人容易化妆隐匿,一伺小爷走到预定区域,他们便可暴起伤人,四面攻来,很难防守。至于地点,其实还是比较集中的,这七个地点都分布在这附近,最远的相距不到二里,我觉得最可能的还是最中间这里:聚源茶楼。”孙炯率先说道。
“说说你的理由。”
“这茶楼正前是一个大的空场,能容纳个二三百人,空场上有许多流动商贩,如果我是刺客,就可以假扮成商贩,所谓‘十则围之’,这里方便敌人把我们团团围住,若没有援军,我们逃脱的几率几乎为零。”
“你觉得敌人会有二三百人,我却觉得敌人如果是高手的话,完全可以一二十个人。”永济发表不同观点,“你们看聚源茶楼再向东约一百五十步,这里胡同变成一个亚腰葫芦,人流到这里必然会受阻缓慢下来,因为行人的缘故,我们的马车要通过必须把速度降到很低,他们只要想办法让小爷伸头向外看,这时一个刺客飞身跃起,一剑就成了。”
……他们各自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十个人选的地点大多不同,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成敬总结道:“下面咱们把观点集中一下:第一是敌人的人数,我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人数不会少,至少也得一百多人才行,甚至二百三百,否则成功率怎么能保证?要是成功率还不如在宫里动手,那就不是敌人以为的必杀了,就没必要在宫外来弄这么大动静了。第二,有没有高手,这个可以有,至少需要足够的人手把你们都拦住,才能对小爷下手。可是一百多人全是高手,我觉得不可能。有可能是其他人负责拦截,几个高手专门负责朝小爷动手。第三,埋伏地点,这点几乎没有异义,都认为必须是人多杂乱的地方。第四点动手的时机,我赞同永济说的,敌人一定会想办法让小爷露面才会动手,至于会是什么突发事件,这个再讨论。最后一点,可能的埋伏地点多,这不是我们能解决的问题。混进这些地点,这就是东城兵马司和锦衣卫的任务了。我和朱骧约了在文渊阁值房见面,时间差不多了,过一会我就去和朱骧具体商讨,而他们的人手撒下去之后,大概还能摸到一些情报,毕竟他们就是干这个的嘛!”成敬说着宣布散会,站起来就要走。
朱见济连忙说道:“我能不能和您一起去见见朱骧啊?”朱见济是因为听说朱骧是于谦的女婿,所以想看看这人是真有才能还是靠泰山之力才升官的。
成敬却沉默了,半晌才说:“这不大好吧!您要见他需要皇上批准才行。”
“为什么啊?”
“太宗时留下一个规矩:太子不能随意接见外官。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指挥使权力极大,更甚一般的外臣。您作为储君,更该严守祖训。”
“为什么太宗会定这么一个规矩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