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鸟台、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山西一些地区有以“站丹田”、“六合式”为基本桩法的。其他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锤、八式拳、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六合、连环、三才等命名。
《心意拳六合谱》内的所谓“守洞”,从心意拳的技击角度来说,“守洞尘技”是“鹰熊竞技”而引发出此名称,所以一般人会单纯地认为“守洞”即为“熊守洞”或者“虎守洞”。因为心意拳的形法是“鹰熊斗智”,或者说是从“鹰熊竞技”而创造出来的拳术,当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故《拳谱》中有:“山麓精灵熊守洞,两掌且防鹰熊争”、“为要提防不胜心,好似猩猩出洞门”、“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劲随身”等,这就是从心意拳的技击上来说的。上面已经说过,心意拳术里熊为顾、为守、为退;鹰为打、为攻、为进,这是心意拳的一般攻守之道和拳义,是心意拳术内涵的一个方面。而心意拳术的另一个方面,或者是说从心意拳术修炼的角度来说,“守洞”则是“闭口扣齿,舌顶上颚”。而实际上,“守洞尘技”是从道家的理、义、法、功、术等修炼方面借鉴过来的,我们不能平淡的、浅显的去理解心意六合拳“守洞尘技”的高深和玄奥内涵。
心意拳的所谓盘根是指盘炼根本,修养灵性。心意拳在技击上是“欺根拔节”的,修养灵根,是指心意拳的“内修外练”。道家的所谓“灵根”,其内是“坚髓骨、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我们认为不论是对道家还是心意拳武术修炼家,这里所指的“灵根”均是指人类本来的良知良能,是人类的一点轻灵中和之气。练心意拳术的人对灵根的修炼,是指要从拳术的动作中体悟出每形每式的灵魂所在。灵根得到锻炼,愈炼愈明,可以光辉倍增,自然就有“片片桃花洞里春”了。心意拳武术家更有其外的“根”,这个根就是从技击的角度来说,久练可以站立如树,不动如山,也就是功力,也就是“根”。我击敌,要欺敌根,拔敌节,这也就是心意拳的“欺根拔节”。心意拳的“盘根”也就是击敌时像拔一根草一样,轻轻地就将对方这颗草连根拔掉。所以,心意拳不管是练“守洞”还是练“盘根”,这些都是心意拳修炼家必修的根本和关要,也同样是心意拳文化的内涵之一。
道家思想是形成汉民族文化的基石,道家思想从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其它文化及其流派的形成,心意拳也必然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心意六合拳谱》内有诗曰:“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炼精神”。大家从此诗一眼就看出,心意拳的理论和道家的思想是一体的,诗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前面我已说过,道家修炼是讲究“天人合一”的,道家的生命观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并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而心意拳正好又是道家思想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所以,《拳谱》中有“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心意拳的三才(也有人说是三皇)的修炼者也是从人体的上、中、下三盘齐修的,这就是心意拳的天、地、人的“天人合一”。而修炼者的“人根在上,树根在下”,人根在上,所以守洞就要守上面的咀。《拳谱》中告诉我们“盘根三步”,所以,心意拳的修炼理应从“洞”(即口)上先修起。心意拳的修炼先从洞口“守洞”开始,要:“闭口扣齿,舌顶上腭”,扣齿就像我们居家要关门一样,舌顶上腭就是关门以后又把门栓插上一样,这就是心意拳的上部修炼方法。而中部的修炼则是要意守丹田或者气贯丹田,这里也有一个洞口即门一命门,也就是人的生命之门。下部的修炼则要守住另一个“洞口”,这就是人的肛门,心意拳的下部守洞则要“提肛合谷”。《心意六合拳谱》在“周天法”中说到:“紧撮谷道内要提,尾闾上起夹骨齐;玉枕难过目视顶,要下海底丹田基”。心意拳上部的“闭口扣齿”,中部的“气贯丹田”,下部的“谷道上提”都是练功者打通前任后督二脉紧要关口,任督二脉打通以后则全身气血可通,舒经活络。舒经活络气血才能通畅,全身气血流畅,人体精、气、神才能充足。心意拳的“尘技”,尘是地,是红尘的大千世界;而技是身法,是技术,是心意拳的实战搏击术。所有这些修炼都是要从“盘根”开始,一句话,也就是从踩腿的训练开始,要做到“刚柔相济”才行。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组成离不开道家思想和儒家的学说,所以,儒家的思想也必然要影响中华武术,特别是心意拳武术。这在《心意拳谱》中可以找到:“闻孔子不语力者,盖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武门有由,言不入于耳,是武力诚不可少也。于是顾其身家,顾其性命,为拳尚也”。我们知道孔子学自老子而创造了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而心意拳也特别讲究“中和”之气的修炼,这就是儒家思想对心意拳文化的影响。据说孔子从老子学道毕业时,老子要考一考孔子,可他张着嘴就是不讲话,要是平常人肯定不知所措,可是聪明的孔子马上明白了,说:“啊!老师,您老这么一大把年龄了,舌头(柔)依然存在,可是牙齿(刚)早已掉完了。这说明世间纯刚不行,但如果太柔当然也不行,必须要刚柔相济才行”。老子点头,承认孔子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的道理。所以,孔子按照道家学说和老子的暗示,总结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思想,创造了“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心意拳武术文化也悟出了“刚者易折,柔者易制”,所以,心意拳特别讲究“刚柔相济,阴阳互补”。这也就是心意拳的内外兼修。所以,心意六合拳的修炼要“闭口扣齿”(刚),“舌顶上颚”(柔);二者相合就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的“刚柔相济”的修炼理论。心意六合拳秉承了中国道家“天人合一”和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思想,兵家的“兵行诡道”思想,医学家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所以,心意拳讲究“阴与阳,刚与柔,进与退”等中和之道的修炼。而《拳谱》说:“武势者,其实贵和也,而和之中智与勇备也”。“武者,非与人争,扫平之事也”。也就是说大到战争,小到人与人斗,最终的结局是把事情摆平,也就是说战争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和,这就是人类的和平;而两人相斗,最后也还是要和的,这就是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宗旨是“得中和之理,会中和之精”。用武力最后解决最终还要“以和为始,以和为终”的。心意拳文化正是融进了我国道家、儒家、兵家、医家等诸多家学说,所以它的包容量很大,因此它可以称为中华武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心意拳也成为我国武学宝库中难得的一门上乘拳法,心意拳文化也就不愧为中华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门好的武学和拳种,一个绝好的心意武术家,它不光有绝顶的武技(勇也),还要有很好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智也)。二人相较技时则心意拳家对敌方要首先“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这就是心意拳观察敌人时的“心意”。将要对敌人动手时则要表现出“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首”的样子,这就是心意拳的“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中有真意”的智者形态。这样让敌人看不出自己的内意,这就是“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的诱敌斗志。“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这样“兵战杀气,无不取胜”。一、勇勇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有胆量,即勇敢。拳谚云:一胆、二力、三功夫;云:与对手奋战,放胆进成功。说的都是与敌交手时只有放胆进击,毫不畏惧,才能抢敌机先,占据主动。如果没有足够的胆量,交手之前就已经心寒手软,即便有满身的功夫,也施展不出来。常言道:一夫拼命,万夫莫当。若是具备了敢打敢拼,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敌方纵多,又奈我何?所谓胆量的核心,就是这种大无畏的豪迈气概。其二,是指果断。搏击实战之中,敌我双方拳脚交加,你来我往,进攻和防守都必须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惜过了一次机会就可能招致失败,亡羊补牢之心是绝不可有的。拳谚云:交勇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即言此也。二、猛拳谚云:硬打硬进无遮拦,浑身齐到人难当。就是说与敌格斗之时,不动则已,一动则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宁有一进,勿有一退,强攻硬开,大打出手,不获全胜,决不罢休。有人把“猛”字形容为恶虎窜涧之势,大海扬波之威,其体现出来的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和震撼天地的气概,的确道出了“猛”字的精义所在。心意六合拳的搏击实战,强调使用刚劲雄浑的力量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在这里,“猛”是一种力量的体现。动则七星并用,肘顶膝撞,密集猛烈,不给敌手喘息的机会;恰如狂风扫地一般势不可挡,当者披靡。三、短短有两种含义:一谓劲短,二谓势短。劲短就是强调发劲要短促,腰胯催动,手足随之,猝然一抖,内劲出矣。这种短劲俗称“寸劲”、“激凛劲”或“抖擞劲”,是一种穿透力和震撼力极强的劲力,拳谚云:长劲不伤人,短劲才伤人。头、肩、肘、手、胯、膝、足都具备了这种可怕的打击力量,运用在搏击实战当中,可谓威力无穷。势短就是强调招法动作的短小精悍。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尤擅长头、肩、肘、膝的实战运用,即所谓“中节”和“根节”的格斗使用技巧。拳经云:“梢节打人如拔草,中节打人如亲嘴,根节打人如走路。”四、毒眼要毒,心要毒,手要毒,如蛇蝎之毒也。眼有监察之精,震慑之威。眼毒就是面对敌人的凌厉攻势,处乱不迷,明察秋毫,将敌人的一拳一脚,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心意六合拳上乘打法中有“截”字一法,最能体现眼毒的技击意义。“截法者截手截心截面截身截言而已。截手者,彼先动而截之;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另外,眼毒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功夫深湛的内家拳高手;临敌时目露精光,杀机盈盈,可使敌未交手即心虚胆颤,其战必败也,此谓之以神打人。心为一身之主宰,心念一动,手脚随之,心毒则手必毒。“上打双眼下打裆”,遇敌不毒则必被敌伤,犹如打蛇不死反被蛇咬也。五、急急者疾也。遇敌好似火烧身,心急火了,不可不疾。拳经云: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也。疾非快也,尽管两者表面意义近似,极易混淆,但从严格意义来看,其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快是指出手的速度短促,即从发动到触及打击目标的绝对时间短促,疾则是指对于敌方突发动向的猝然反应,犹如火星突然落于肌肤时的骤然一惊。六、快快之有二:心快与手快。心快:对方稍露攻击端倪,抻手即打,毫不犹豫,打倒再说,先下手为强,决不给敌人以抢占机先的可能。手快:意到则手到,犹如电光火石之一闪,被击者倒地尚不知你使用的是何种动作招法。心快与手快合而为一即为速度,速度是拳家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ksh.m 特别是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在这种独特的实战打法中,如果速度稍有欠缺,非但制敌不成,反而容易为敌所乘,遭受猛烈的还击。拳经云:教师打教师,手快打手迟。又云: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眼,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又云:打人不漏形,漏形不为能,皆言此义也。七、狠狠者,动辄不容情也。俗语说:上拳场犹如上战场,上场不认亲兄弟。临敌格斗,不是你死即是我伤,半点不可容情,若心慈手软,网开一面,必反受其害。所以,拳家修养忍字当头,不动则已,一动则下手狠辣,绝不留超生之念,此谓之心狠。狠的另一层含义是:拼搏到底、不屈不挠。在激烈的搏击实战中,只打别人而不被人打的事是没有的,而且往往可能遇到势均力敌或技高一筹的对手。这时,就需要发扬拼搏到底,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即使已头破血流,筋疲力尽也决不退缩屈服。坚持,坚持,再坚持,敢于坚持到底的人永远不会是失败者。狠的第三层含义是藐视敌人,面对突遇之敌,不知其功力深浅,必先存藐视敌人之心,方可勇气倍增,挥洒自如。拳经云:起手不留情,留情不起手。八、利利就是利落,讲究上下一体,内外相随,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节节贯通,协调一致。一动则无所不动,一静则四梢俱静。与敌格斗时指上打下,击左示右,进则节节跟进,退则和身而退,劲整如一,浑然如铸,犹如海涛击石一般,轰然而起,轰然而落,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