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三年7月5日,炎热的夏日让人很是暴躁。
江信没有等来莫卧儿的大军,反而等来了一些老掉牙的特使,他怒了,直接割了他们的左耳,赶了出去,不是他野蛮,而且报复当初扣押大华帝国使者之仇。
不过,在等待的这一段时间,江信利用十余万俘虏填平了伊斯兰堡城外的护城河。
伊斯兰堡是莫卧儿境内的大城池之一,城墙绵延数十里,依山傍水,城墙高十二米,宽三米,城外的护城河就有五十米宽,三米深,关键是该城碉堡、箭塔林立,还有内城墙和瓮城,所以炸城墙的策略就失灵了,江信手上只有骑兵,障碍物对骑兵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而且里面足有二十万兵马,听说守将阿布尔是远近闻名的悍将,善守,虽然如今老了,不过在莫卧儿军中的威望却很大。
他写了血书严厉谴责大华帝国的暴行,誓要顽抗到底。
江信收到血书,简直怒火朝天,他命五万贵族侍卫骑和两万蒙古铁骑维持后方的次序,亲自带着三万枪骑和三万蒙古铁骑对付伊斯兰堡,其余的16万余铁骑大张旗鼓的杀向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w.ukshu.com命他们不得攻打德里城,只是攻打沿途的小城池和村镇,剪除德里的羽翼。
尽量引诱对方帝都内的主力出城,利用帝国骑兵的优势击杀对方的有生力量,等伊斯兰堡一破,江信会亲自去主持攻打德里的战役。
这其实是江信的计策,留下小部分兵力和伊斯兰堡对峙,而其余的大部分去攻击他们的都城,让伊斯兰堡内的守军不得不出城和他们决战。
若不打,日后莫卧儿皇帝秋后算账,一定饶不了他。
若打,二十万对六万是占有优势的,只要伊斯兰堡的守军战胜了城外的大华铁骑,就可以回德里对大华主力进行两面夹击,到时大华铁骑的活动空间就会变小,说不定还有可能把大华的主力铁骑全歼。
这就是江信的阳谋,这个计策就是建立在他对三万枪骑兵的信任上,可是等了数日,城内的守军没有出城和大华军决战的意思。
江信灵机一动,开始令十余万俘虏分批向伊斯兰堡进攻。
一批又一批的印度人驾着云梯,红着眼睛向城墙上冲去。
他们的背后就是骑着战马的蒙古铁骑,只要他们敢迟疑,等待的就是一阵箭雨,他们被杀怕了,只能昧着良心,向城墙上攀去。
当然只有少数人躲过檑木和箭矢的打击,冲上了城头,转瞬被兵多将广的守军杀死。
不过那些冲上城头的印度人只有极少数跪地投降,其余的都奋力的挥舞手中的兵器。
阿布尔很不解,这些本国人为何不顾生死的为异国人卖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