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来了!”
“鞑子来了!”
“鞑子来了!”
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三月初三,正值辽东传统的庙会日,山海关外二百余里的宁远城,好久没有下雨,十里八乡的百姓发愁旱灾,早早跑到城郊的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在此时,东北方向数股狼烟直升天空,宁远城外墩台里的大明守军,发现满清鞑子入侵!数声沉闷的炮响后,庙会上的乡民听到凄厉的梆子声响个不停,都大声惊呼“鞑子来了”,声音比呼“狼来了”还恐惧百倍!龙王庙里没祈祷完的妇人,手脚并用从地上爬起,背着吓哭的孩子,朝宁远城方向一路狂奔,鞋子跑掉了也不敢回头。一时间在宁远城外的军民,也急忙收敛人畜,拼命逃回城内。
宁远城由大明原蓟辽督师袁崇焕主张修筑,天启年间建成后一直是关外重镇。崇祯十七年,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四万关宁军在此驻守,加上军士家眷和百姓,宁远人口多达五十万!此时,只见东北方向风云突变,数万满清骑兵的马蹄,扬起了一阵阵沙尘暴,如压城的黑云,让宁远城楼的大明守军心惊肉跳!
身经百战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却面不改色,腰佩一柄尚方宝剑,坐镇城中的鼓楼统率全局,督军迎敌。吴三桂的身边,立着一位俊秀的少年,身高腿长,面甚白皙,手握一把沥泉宝剑,外系白色披风,战袍被关外的长风吹起,猎猎作响,露出里面擦得发亮的铠甲。这白衣少年名叫袁文弼,也就是金庸笔下袁承志的历史原型,原大明督师袁崇焕之子!他挺身站在吴三桂身边一群将领之中,不时挠头,气质迥异!因为此时,他的灵魂已被国防炮兵学院的高材生袁正焕占据一段时间了。
袁正焕酷爱明史,知道明朝时中国安装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凿了世界第一口油井,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他一直对拥有先进文明的明朝被愚昧落后的满清取代痛心。那天军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参观明督师袁崇焕祠墓,一身黑色职业装的讲解员手拿导游专用麦克风,讲到袁督师的佘姓部下感其忠义,隐姓埋名在的墓园世代为他守墓,迄今已至十七代人,长达三百八十多年,义薄云天!袁正焕望了一眼淹没在北京高楼大厦中的督师祠墓,一声叹息,在这个青少年卖肾买美国苹果手机的时代,谁还会关心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精神为何物?
当晚,天空下起雨来,袁正焕到学校外面的一家网吧上网,竟然在百度贴吧里发现了“袁黑吧”,一些人自称历史爱好者,专门找一些野史材料,颠三倒四黑袁督师,说他和南宋秦桧一样是卖国贼!袁正焕气得刚泡好的方便面也不吃了,回帖对“袁黑”提到的“事实”逐一反驳,帖子开头写道:“我今日参观了袁督师的墓祠,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建议没去看过的袁黑们亲自去看看,就在北京东城区东花市斜街。按照你们说的事实和逻辑,那岂不是可以揭秘明朝崇祯皇帝的真实身份,竟是大清国的卧底——他大杀反清的大明官员,临死前也不让太子南下南京,还暗中和满清议和,死后还被满清平反,被多尔衮追认为烈士!黑袁督师的人,想一想吧,即便正如你们所说,乾隆皇帝为督师平反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难道梁启超、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这些人都是傻子,还有金庸老先生,他们占有的历史资料和考证功底还不如你们?”
回帖后,袁正焕意犹未尽,又用键盘敲下一段文字:“毁灭一个民族文化最好的办法,往往从诋毁他们的民族英雄开始!小日本把战犯当民族英雄,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改编郑成功的事迹,把他当日本的民族英雄,而我们有些人,却跟崇祯一样,想要自毁民族长城!”
这时,天空飘来一道闪电,击中网吧楼顶坏掉的引雷针,瞬间网吧里电火花四溢,袁正焕就魂穿了,成了袁文弼!
关于袁文弼这妾生的遗腹子,史书上记载很少,魂穿后袁正焕花了足足很长时间才搞清楚并适应新身份:在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敌叛国罪”被凌迟,袁文弼随母流寓关外,被袁督师手下大将祖大寿收为义子,严酷训练,文武双全!除了袁文弼,祖大寿还抚养了两位义子。一位是袁督师手下猛将满桂的儿子满云龙,他身高九尺,皮肤黝黑,髯须浓密,天生膂力过人,随身练功刀一百零二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另一位义子,是袁崇焕手下猛将何可刚的儿子何承志,他看起来像一位白面书生,却长于射箭,百步之外的铜钱,十有八九能射中方孔。三人歃血为盟,结为异性兄弟。崇祯十六年,二次降清的祖大寿骗过皇太极,假意回信劝降外甥吴三桂,这是祖大寿降清后为满清惟一做的事。祖大寿派到宁远城送信的,便是袁文弼、满云龙、何承志三兄弟,他们来到父辈们开辟坚守的宁远城,成了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左膀右臂。有些史书上记载,袁文弼后来被编入汉军正白旗,袁正焕这时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心想他大概和吴三桂一起降清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三,吴三桂和袁文弼一起在宁远城鼓楼上视察敌情,指挥四万关宁军抗击来犯的满清鞑子。袁文弼手指东北方向,谈吐自若,对吴三桂说:“总兵大人,你看那些旗子,主要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还有少量镶黄旗的白摆牙喇兵!”
吴三桂站起身,顺着袁文弼手指的方向望去,在东北方向山坡上,一队镶白旗骑兵最先出现,接着出现镶蓝旗。过了片刻,一小队镶黄旗白摆牙喇兵也出现了,他们的水银甲,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格外耀眼。吴三桂点点头,对袁文弼说:“你说得对,这次敌军主要是镶蓝旗和镶白旗!从他们的马蹄声和扬起的灰尘来看,来的鞑子不会少于三万,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说完,吴三桂拔出腰间的尚方宝剑,直指关外低垂的苍穹,朝身边诸将吼道:“众将听令,副总兵冷允登守东面,副将杨珅守北面,参将冯有威守西面,游击郭云龙守南面;参将袁文弼提督全城,炮兵骑兵步兵就位,相互援应!”
“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众将迅速就位,誓死保卫宁远!
这次率军来攻宁远城的,正是满清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武英郡王阿济格。崇祯十六年,皇太极猝死盛京宫中,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汗位,济尔哈朗偏向于支持豪格。当上“叔父摄政王”的多尔衮怀恨在心,为削弱济尔哈朗的势力,明知宁远城有十余门红夷大炮,易守难攻,还与满清群臣商议,让济尔哈朗亲率九十六个牛录的镶蓝旗拿下宁远城!阿济格的镶白旗效忠多尔衮,是来助战的。多尔衮还派了满清第一勇士——巴牙喇纛额真(后称护军统领)鳌拜,让他率两牛录镶黄旗白摆牙喇兵督战。出征前,多尔衮密令鳌拜:“如济尔哈朗不下令镶蓝旗死战,汝可于阵前击杀之!”
晌午时分,宁远城上空阴云密布,三万余满清军队全部出现在宁远城北岗,于灰山、窟窿山、首山、连山、南海,分为九营,绵延数里,对宁远城形成包围态势,并准备好了攻城云梯和火炮。济尔哈朗脸色铁青,扬着马鞭巡视阵前。他一向为人谨慎,用兵颇为沉稳,知道关宁军的战斗力在明军中数一数二,而且多尔衮夺权的野心开始膨胀,同为摄政王的他,必须保存镶蓝旗的实力!于是济尔哈朗命令阿济格的镶白旗骑兵先出战,把宁远城外没来得及逃走的明朝百姓往宁远城方向赶,以此羞辱和激怒明军,引诱他们离开深濠或阵地,从而给满清骑兵创造驰骑纵击的机会!
袁正焕站在宁远城北的城楼上,听到“哒哒”的马蹄声越来越响,马背上的鞑子不时还发出一阵阵如野兽般呼嚎怪叫,他们像恶狼追赶疲乏的羊群,追逐前面一千多位衣衫褴褛的明朝百姓,这些人多是行动迟缓的老人、孩子、妇女,他们被满清鞑子驱赶,人人惊慌哭喊,满脸绝望。袁正焕不忍心看到他们被杀,跑去向吴三桂请战:“总兵大人,城外众多老人和孩子还没入城,他们多是宁远守城将士的家眷,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杀,否则就会动摇军心!”
吴三桂摇摇头,面无表情地拒绝道:“凭坚守城,是我关宁军之所长;而驰骑纵击,是鞑子所长;我们绝不可轻举妄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