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从本章开始,为方便阅读,主角的名字统一用“袁文弼”
蓟辽督师府在宁远城内,典型的明代建筑,四周植了几行松柏,一对双眼凸出、雄壮威严的石狮,立在一丈多高的门旁,门上有一对擦得发亮的虎头黄铜叩门。蓟辽督师府里有正堂、议事厅、点将台、签押房、监舍等。那日,身穿内官冠帽的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带着十余个锦衣卫和御林军,从仪门进到正堂,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副总兵冷允登、副将杨珅、参将袁文弼、游击满云龙、何承志等将领已经候着崇祯的圣旨了。王之心年过四旬,个头中上,体态微胖。他面透红光,神情高傲,身后四个东厂的锦衣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还有七八个护送他来宁远的甲胄御林军,各系鲜红的披风或大氅,个个威风八面。
王之心见了吴三桂,便从身边一个锦衣卫手中取过一个黄绸布包裹,里面为一个朱漆描金盘龙匣子,装着圣旨。王之心从匣子中取出崇祯皇帝的圣旨,喊道:“辽东总兵吴三桂接旨!”
吴三桂和众将跪拜接旨,正堂外的将士也单膝下跪,口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之心大声宣读诏书:“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患难之际,方见忠良。今辽东总兵吴三桂,其性之义,其行之良,允文允武,朕心甚慰,兹特嘉‘平西伯’,享宗室格,世代相传,另赐内孥一千两……即日起,弃宁远城,但不弃民,入京勤王。钦哉。”
原来,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亲率五十万东征大军,从西安出发,短短两个多月,就攻克宁武关,攻克山西太原,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表亦到,京城门户大开,危如累卵,崇桢不得不降旨,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军入京,保卫都城!当时通信主要靠人马,三月初,崇祯皇帝只知道众多“闯贼”已到大同,没想到大明会很快亡国,所以他的诏书中,为了顾全自己“圣君”的颜面,要求辽东总兵吴三桂放弃宁远时不放弃辽东几十万边民。
袁文弼这时掐指一算,明朝还有十余天就要灭亡了,于是站起身说:“公公,带几十万辽东百姓入关,大军日行最多不会超过二十里,等我们走到山海关,大明恐怕就……”
“大胆!你是何人,竟敢口出妄言”,没等袁文弼把话说完,王之心就阴阳怪气地对身边锦衣卫下令:“速速将眼前的反贼拿下!”
此时袁崇焕在崇祯朝廷里还是千刀万剐的通敌反贼,袁文弼的真实身份,对外是严格保密的,吴三桂赶紧接了圣旨,给王之心赔不是,道:“王公公,你误会了,这里没有反贼;他是末将手下一位得力参将,刚在和满清鞑子的战斗中奋勇杀敌,脑子受了伤,胡言乱语,还请见谅。末将府上有两支上好的高丽参,一会送上给公公压压惊!”
在执政初期,崇祯皇帝干掉魏忠贤,搞垮阉党,太监们倒了大霉。但后期“东林党”卷土重来,文官空谈误国,崇祯又性情多疑,只能信任身边的太监,宦官们又重新得势,腐败依旧。王之心听吴三桂说有上等高丽参,铁青的脸色才缓和不少,不过他并不满足于人参,双眼望着崇祯皇帝送给吴三桂的一千两内孥,慢悠悠暗示道:“平西伯,这年头,高丽参再珍贵,不是谁都有命吃呀,还是白花花的银子好使!皇上说了,只要你们关宁军进京勤王,朝廷还会为你们准备二十万两兵饷。想必平西伯不会在意眼前区区一千两银子吧?”
四万关宁军为朝廷守边关,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每个士兵的军饷一个月才二两银子,而且到三月份,关宁军一连十四个月没发军饷了,王之心这太监,竟敢公然向吴三桂索贿,副总兵冷允登、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等人都愤愤不平,吴三桂咳嗽了一声,众将也就不吭声了。吴三桂笑脸盈盈,顺手将一千两内孥转赠给了王之心。这一切被袁文弼尽收眼底,他明白了,对关宁军这支虎狼之师,吴三桂就是头狼,他有强大军事才能,也具有绝对的威严。
蓟辽督师府的正堂中间,摆了一个大木炕,上面铺了一层虎皮褥子,中间摆了一矮脚茶几,炕两边可坐两人,炕下摆了两排太师椅。依封建社会那种尊卑等级的“升炕”规矩,吴三桂请王之心升炕,副总兵冷允登、袁文弼和杨坤等诸将坐在炕下的太师椅上。
过了一会,吴家一位十四五岁的青衣婢女端上一个大茶盘,上面放了两只官窑粉彩盖盅,里面泡了两盏香气腾腾的沸茶,茶盘上还有两支上等的高丽参。王之心取茶在手,和吴三桂闲聊了几句,收好那两支高丽参,这才心满意足离开。
吴三桂带领诸将起身送走太监王之心后,便下令辽东高级将领到议事厅商议“弃宁远城,进京勤王”的圣旨。袁文弼悄声对何承志耳语了几句,何承志点点头,笑道:“大哥放心,小弟一定办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