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六日,申时,绝望中带有一丝希望的崇祯皇帝,宣召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议事。早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当时人心动荡的北京城,沉浸在一派春节营造的盛世假象中,李明睿就单独向崇祯皇帝低声提出过“御驾亲征南京”的建议,御驾亲征是说得冠冕堂皇的话,也就是放弃北京、迁都南京,理由很充分:北京离西北闯贼太近,一旦他们攻下山西,过了居庸关和昌平就到京城了,而且北京已三番五次受到关外满清鞑子的攻击,十分危险!李明睿还举了例证:盘庚迁殷,让商朝获得中兴;赵构南渡,使宋朝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国祚。大明至少也可以这么做,先躲过天灾人祸再说,等将来中兴之后再收复北京。
但迁都涉及放弃祖先宗庙陵墓的敏感大事,而且大明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加上迁都意味着承认自己十七年来的励精图治彻底失败,崇祯当时就警告李明睿:“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
此时,闯贼已经快到居庸关,崇祯皇帝再次召见李明睿,希望李明睿牵头提出迁都事宜,然后由他出面否定,再由大臣们固请,他“不得已”迁都南京。这样,自己才有可能继续保持“圣君”颜面,不去背负丢掉京师的屈辱和罪责。崇祯把这样的意思告知了李明睿,李明睿大为惶恐,跪在大殿上问道:“如此一来,若日后追究弃京的罪责,何人可担?臣人微言轻,恐怕得首辅出面才行!否则断不会有大臣站出来牺牲自家性命,附和此议!”
让大臣固请迁都,左中允李明睿不同意出头,崇祯想来想去,兹事体大,确实只有内阁首辅大臣出面,群臣才有附议的可能!过了半响,崇祯皇帝下定决心,深夜在德政殿秘密召见内阁首辅魏藻德!
那晚,德政殿上的高烛火焰摇曳如舞,跳跃在崇祯脸上愁苦的龙颜上,发出令人生畏的异芒。崇祯见了魏藻德,劈头盖脸直奔主题道:“魏大人,朕昨日号召群臣捐饷,你说家无余财,朕不怪你。但有一事,汝为首辅重臣,此事要先生一担!”
要担责的,估计不是什么好事,魏藻德连忙问道:“皇上深夜召臣来,所为何事?”
崇祯道:“此事有朝臣议过,请朕御驾亲征南京!”
魏藻德顿时声泪俱下,跪下道:“现在御驾亲征南京,皇上祖宗的陵寝宗庙怎么办?大臣怎么看?百姓怎么看?天下将士怎么看?”
作为官场老油条,魏藻德特别擅长揣摩崇祯的心思,他知道此时崇祯提出御驾亲征,必然是为了保存自己圣君的颜面,下定决心要为迁都南京找替罪羊了!原来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袁崇焕,不就是这么被干掉了吗?魏藻德连家产都不愿意为崇祯捐献,更何况性命乎?于是,在这关键时刻,一向擅长演戏、口若悬河的魏藻德,开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崇祯痛哭迁都的坏处,包括皇帝会让百官耻笑,皇帝祖辈的陵寝宗庙可能被贼人挖盗,甚至皇帝本人也有可能在御驾亲征路上被抓,明英宗就是因为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才被俘的。最后,魏藻德站起来悲愤地说:“到底是哪个乱臣贼子现在给皇上你提这样愚蠢的建议?臣身为首辅,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将这包藏祸心的奸臣赶出朝廷!”
崇祯默默看魏藻德演完戏,压抑着内心的怒火,道:“南方富庶,或可坚守!他日或可收复北京城。”
魏藻德一看崇祯还不死心,便重提“太子南行,皇上固守”的迁都方案来敷衍了事,他知道“太子南行,皇上固守”是崇祯最不愿接受的方案,因为这样太子朱慈烺,和一帮大臣可体面撤离去南京,崇祯却必须死守北京。一旦有人在南京拥戴太子为帝,他即便没因守卫北京而死,也只能成为有名无实的太上皇,就像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因安史之乱而逃难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一样。这对才三十四岁、一心想中兴大明的崇祯皇帝来说,完全是不可能接受!
听魏藻德提“太子南行,皇上固守”,崇祯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站起身把大殿上的龙椅一下子推倒在地,朝魏藻德大吼一声:“滚!给朕快滚!”
魏藻德早就两腿颤抖,巴不得早点离开宫,趁着崇祯还没叫他“回来”,赶紧一溜烟滚出紫禁城,滚到住西瓦厂的小妾床上老汉推车去了!
经过筹捐兵饷和迁都一闹,崇祯皇帝身心俱疲,他对手下那帮文官大臣恨得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他走出空荡荡的德政殿,一轮钩月悬在紫禁城的上空,寒气逼人!回到寝宫,他躺在龙床上,一直睁着眼睛,等下一个天亮!
三月初七日,还未到三更,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兴奋跑进寝宫,口中呼道:“皇上,皇上,救兵来了!”
崇祯一夜未合眼,听到王承恩说“救兵到了”,他一骨碌就爬下床,鞋子都未穿,跑过去拉住王承恩的手,急促问道:“谁?谁带救兵勤王来了?”
王承恩喜极而泣,用衣袖摸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回答道:“回禀圣上,是昌平总兵唐通率八千人马抵达京师,现已经驻扎在城外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