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六日晚上,紫禁城上空的夜幕满月高悬,清辉漫撒,钟粹宫殿顶形态各异的走兽十分清晰。月影下,一位体态微胖的太监领着七八个穿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匆匆而来,他们正是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和袁文弼等人,他们要去皇太子朱慈粮下榻处——紫禁城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当晚,袁文弼穿着锦衣卫指挥使的服饰,带着满云龙等人穿过坐北朝南的钟粹门,那是一座带斗拱的单檐歇山顶琉璃门,左右嵌有琉璃花饰照壁,只见钟粹宫大殿内红烛高照,火焰随风摇摆,好像随时都有可能灭掉。王之心走在前面,示意袁文弼还要往前走,一行人便到了钟粹宫的后殿,左右两侧是较矮的耳房和卡墙,自成小院,在后院甬道西侧还有一座井亭。
朱慈烺便在后殿的寝宫里休息。王之心是崇祯皇帝身边的红人,属于级别较高的宦官。当时多数太监都奉命去城楼守城了,东宫只有一些低级宫女和两位小太监。两位小太监身穿红色蟒衣,头上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王之心听宫女说太子已经睡着了,便让其中一位戴三山官帽的小太监去将太子带来,他又假传圣旨道:“皇上口谕,闯贼逼近,即刻带太子去南京!”
很快,那带官帽的小太监和两名宫女一起去将一位圆脸少年带到王之心的面前,那少年便是崇祯的第一个儿子朱慈烺,时年十五岁,头戴饰东珠的元青色羊绒鞑帽,身穿天青色对襟小袄配藕色裤子。袁文弼见他的服饰里有龙纹,便知此人是太子了。袁文弼仔细打量了太子一番,他圆圆的脸,睡眼惺忪,五官还算秀气,看样子年纪也不大,体形似乎有点偏胖,言行举止颇有一些威仪。
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原来是信王妃,跟了崇祯多年,他即位后,她便被立为皇后。朱慈烺在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一直住在钟粹宫里,在一群宫女身边长大,每天读圣贤书,想的是君臣大义,念的是百姓福祉,这些假大空的思想,活生生把一个原本天真活泼的少年折磨得毫无心机,王之心上前行礼,告知要护送他去南京。朱慈烺也没有怀疑,只是说:“我要进宫面见父皇,还有母后,和他们当面辞行!”
穿着锦衣卫指挥使服饰的袁文弼这时走上前去,对朱慈烺说:“太子殿下,皇上让我们立即护送太子出宫,卑职不敢抗命!”
说完,袁文弼让满云龙将准备好的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交给宫女,让太子换上。朱慈烺不肯,道:“身为太子,怎么穿这等衣冠,成何体统?”
袁文弼心想这封建传统教育还真是迂腐可笑,便道:“太子殿下,此次出宫是去逃难!现在都火烧眉毛了,快换上吧。”
朱慈烺一向没有主见,便和宫女去换了衣服。袁文弼等人正要带着太子离开,就在这时,只听身后一位太监叫道:“皇后娘娘驾到!”
袁文弼一听,应该是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到了。他不知崇祯因为李自成的贼军心力憔悴,已多日未和周皇后见面。他和王之心上前请安时,紧握手中的绣春刀,使眼色给满云龙等人,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
周皇后头戴龙凤珠翠冠,一身红罗长裙和真红大袖衣霞帔尽显婀娜的身段,加上她本来就生得美丽端庄,肤白如玉,一举一动都很有国母范。她见了太监王之心,问明太子出宫的缘由,一把将太子搂在怀里,哭泣道:“吾儿,现在外面兵荒马乱,你一定要跟紧王公公和锦衣卫,不要随意跑动。”
朱慈烺点点头,道:“母后,儿臣知道了。”
袁文弼这才松了一口气,虚惊一场!他们等到周皇后与太子依依不舍道完别,便带太子离开。刚走了十来步,只听周皇后又叫道:“诸位公公且慢!”
袁文弼刚放松的心情顿时又紧张了,握紧绣春刀的右手,手心冒出冷汗。没想到周皇后带两宫女上前,这次竟然是给王之心赏白银二百两,袁文弼等每人五十两,然后周皇后嘱咐他们在路上一定要保护好太子。
袁文弼等人有惊无险走出紫禁城,走到前门外的一条胡同,何承志等人早在那备好了一辆马车,还有十余匹骏马等候。袁文弼扶太子上了马车,他们一路疾驰出了北京城,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袁文弼等人顺利跑到朝阳门的瓮城,守门的军士开了城门,这时出现了一点意外——提督北京兵马的太监王承恩恰好到这巡查,远远看见王之心等人,问他们为什么出城!
袁文弼见王承恩,大吃一惊,立即拔出手中的绣春刀,对王之心说:“王公公,事到如今,你回京城免不了一死,不是被多疑的崇祯杀死,就是死于闯贼之手!要想活命,只有跟我们走了!将来只要你证明太子在我们手上,我可以保你荣华富贵!”
王之心骑在马上,心想如今自己不可能全身而退,如果回京城,袁文弼说不定当场就会杀了他,于是他扯紧缰绳,狂踢马肚子,一路朝东狂奔。袁文弼等人便一起向吴三桂的大营方向疾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