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羡略一思考,总不能回答自己是地球来客吧,所以答道:“学生来自西域,祖上是随大唐军队迁徙而去的。”
“好了,身份验证通过,签个字吧。妥善保管这个通行牌,他是你出入书院的凭证。”灰衣男子扫了李羡一眼懒懒地说道。将李羡的录取通知书收起,然后发给他一张铜制的通行牌,通行牌上三排字写着:
“丙字班十七号;
李羡;
丙字别院阳明楼十一号房。”
李羡拿起毛病一笔一划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乍一看,虽然字体奇特,但还算能辨认出字来。
“请进内堂里,挂着‘丙’字的房间,就是丙字班的课堂,梅元舟老师会在课堂等候。下一位……”灰衣男子懒懒地道。
李羡按照指引,来到丙字班课堂,此时课堂聚集着一群少年男女士子,年龄跟自己相仿,皆为十五岁左右。
学堂前方是一个微微高起的讲台,讲台正中坐着一个白须老人,童颜鹤发,发髻用梅枝扎起,笑颜看着各个少年士子。
老人的身前放着一个钟盘,老人用铁器轻轻地敲击了一声钟盘。钟盘发出清越的声音,这时课堂的议论声、私语声都停止了下来。
老人缓缓开口道:“时间差不多了,我看今天的十八位学子也到齐了。今日各位士子能共聚书院,也是缘分所到。老夫是你们的主课老师,也是丁字班的主课老师。现在老夫带大家先了解下书院的简况,然后各位可以拿着通行牌去丙字班别院住宿处歇脚了。”
李羡心道,这就是梅元舟老师了。
梅元舟慢条斯理地说道:“大唐,乃礼仪之邦,各位丙字班学子皆为大唐子民,今后同学间应以礼相待。触犯礼法者,视情节而定,严重者直接以驱除出书院为例。下面我介绍下大唐书院的六条院训:
第一条,尊师重道;
第二条,团结友爱;
第三条,学无止境;
第四条,经世济国;
第五条,格物致知;
第六条,知行合一。
以上六条院训应深记于心,他日有违犯者,交由院训司论处。”
“下面有疑问的可以问我。”梅元舟起身走向学生人群。
“梅先生,刚才您说丙字班都是大唐子民,那除了丙字班还有几个班?还有不是大唐子民的班级吗?”在第一排最左位的一个白衣的削痩少年问道。
“自然是天干十个班,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其中前九者,皆为大唐子民,癸字班为万国班,有来自扶桑、高丽、天竺、大食等海外诸国的学子。”梅元舟答道。
异世大唐也是海纳百川,万国来朝!
只是这异世大唐的皇族世系与李羡学过的历史有所不同,此大唐李氏出自陇西,历元祖、太祖、圣祖、世祖、宣祖、高祖,到了太宗贞观帝一代,奋六世之余烈,一统环宇。
贞观帝文武并举,海内晏清,东拓东洲诸国,西平西域诸国,北定蛮族,南驱魔族于沧海之外。
太宗于长安飞升后,高宗继位。
武后承天命而势起,高宗病驾后,武后开始了垂帘听政。及至此时,大唐已然五百年。
常言道,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当今圣人是谁,尤为未知。
曾有人传言:西方诸佛镇魔障,东方诸仙除妖孽。
贞观帝时,玄奘大师,西出长安,万里跋涉,收四徒,到了西方佛界,取得须弥山万年元气本源,得归中土,藏于大慈恩寺。太宗只取了其中一缕元气,就成功修行证道,得以飞升。
又传言大唐近二百年以来的吕洞宾吕祖,张果老之类修行者,皆以老庄为引,具体证道之事却难以考究。
传言归传言,修行的事业在大唐帝国成了人人思慕的心中理想,包括已集大权于一身的则天武太后。
梅元舟见无人再问,便收了手中的书卷,说道:“老夫今日就说到这里,各位请自行按照通行牌到丙字别院寻到自己的住处稍作休息,晚间酉时在‘凤仪台’议事广场集合。”
说着,梅元舟已悠然走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