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纪元在它的第4550年时宣告结束,地球文明所统治的几十个星系内开始普遍实行一种叫做“星际移民纪元“的历法,简称“星元“。这是因为在该纪元前016年,也就是公元4534年,星际联邦政府空间开发委员会出台了一项“深空移民计划“,这项计划的实施,揭开了地球人类在数百万光年范围内的深远空间中进行宇宙殖民的序幕……
当时,我们的文明已经掌握了高亚光速宇宙航行和对地外行星环境的大规模改造技术,数百亿的人口迁移到了邻近的几十个恒星系中的适居行星上。
我们首先将载有自动环境改造设备的中型遥控飞船以光速发射到目标行星,飞船着陆后便开始对该行星的环境进行地球化改造,建立水源和能源供应机制以及工业生产系统,并且开始建立第一个可以供数千人居住的宇宙开发基地,使其中的空气、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系统正常运转,形成稳定的生命圈。
然后,第二艘载有数千名宇宙开发者的飞船将踏上征程,到那里完成进一步的开发工作,首先是使用激光挖掘设备打穿地壳,利用星球内部用之不竭的核反应热能建立空气净化站和冰层消融水库,开始对行星水圈和大气圈的大规模改造。这一工程告竣之后,行星的环境将变得适合植物生长,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移民从事工农业的生产。就这样,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一颗原本荒凉的星球上就会建立起完整的文明体系,可供数十亿的居民享有安逸舒适的生活。
但是,由于超光速宇宙航行或是宇宙虫洞航行一直没有实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从现有理论上否定了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地球文明的扩张速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专家分析如果长此以往,几万年或是几十万年后,有限的资源必然会成为阻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障碍,造成社会的动荡。
“深空移民计划“正是针对这种现状而推出的。
这一文明扩张计划很像植物的生长过程,如果把地球文明比作一棵树,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自身生长速度的限制,它所能得到的阳光、水和养分只限于树冠所能达到的范围。对于我们来讲这一限制就是大规模太空移民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太阳系周边恒星间的平均距离为10光年,所以用自动探测仪寻找一颗恒星,把信息传回基地,准备好先遣飞船并派到那里就需要大约50年的时间,完成初步改造又会耗去50年,再经过大约100的建设,新的行星才有向更深层空间探索的能力,这使得我们的生存空间只能以40-50光年/千年的速度扩张,而理论上这一速度的极限是1000光年/千年--也就是光速扩张。如何才能够达到或是尽量接近这一速度呢?答案就是应该像高等植物一样,学会利用风、动物等媒介的方法,以更快的速度将可以随处生根发芽,而又重量轻、体积小的种子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去,从而使文明像茂盛的雨林一样,更迅速的延伸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被作为“种子“的是一种只有十几公斤重的小型太空舱,它将被建在宇宙空间中的一部电磁回旋加速器以0.99倍光速射向更为遥远的深空,并靠一部小型宇宙尘埃冲压发动机克服光速行驶时的宇宙阻力持续航行,直到其上的探测器找到适合居住或是可以改造的行星,它才会利用附近其他星体的引力减速,并降落到目标行星开始“种植“文明。
这种太空舱有一个椭球形的外壳,直径1米,长2米左右,表面由乌金色的特种合金制成,并敷满了块状的防热装甲瓦,以使其可以抵抗光速航行中宇宙微粒的攻击,以及在目标行星上硬着陆时,大气摩擦不会将其烧毁或是震坏内部结构--所有这些特征归结到一起,使得这些太空舱看起来很像一个有着手雷状凹凸表面的巨大冬瓜。
舱内四分之一的有效载荷用来装置一台超级智能型计算机,专用的每秒1亿亿次运算能力的人工智能型中央处理器,以及1KG的千分之一纳秒内存,提供了人类水平的逻辑运算能力和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完全掌握自然语言的交流和处理。100GG容量的超级硬盘信息库,则储存了在外太空重建地球文明所需的海量信息。
另外十分之一有效载荷是地球生物基因库,低温液氮瓶中冷冻了五千枚人类的受精卵,以及数千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的生殖细胞,并且设有自动人工子宫系统,可在适当条件下复制出各类物种。由于舱室的功能十分类似基督教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所以很多西方的工程人员称其为“诺亚舱“。
余下的空间全部用来携带纳米机械,多种类型的微型机械可在电脑的控制和协调下利用太阳能和当地的资源进行自我复制,当其数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开始制造一些有用的较大型的工业原料,如太阳能电池板、合金板等等,以便建起目标行星上最早的工业基础。
太空舱的外部还加设了电子导航设备、等离子体飞行控制发动机等操控系统,以及一部小型的星际冲压发动机,用来抵消与星际尘埃碰撞时产生的阻力,并利用尘埃中的氢燃料增加速度飞向更远的空间。星历纪元前001年,星际联邦政府在所辖各个星系建设的十余个“深空移民计划“专用的大型环状加速器全部建成,它门由百亿兆瓦级的太空核电站提供能量,可以在30分钟内将十公斤的太空舱加速到0.99倍光速,并发射到各个方向的宇宙空间中去。
001年元月,第一枚太空舱顺利出发,射向猎户座的一个特定天区,开始了它的宇宙之旅。此后的一百年中,“深空移民计划“以每年一万枚的数量共发射了100万个类似装置,方向遍布全天各个星区。并且后期的型号在功能和质量上都较早期产品有了极大的提高,更好的保证了地球文明在那些遥远的未知区域的正确复制。从此,超光速宇航时代前漫长的宇宙殖民时代拉开了序幕。
上部
标准文明Ⅰ
0106年,“深空移民计划“收到了第一个反馈信号,它来自距离第十五太阳系40光年外的一颗类地行星,是由一枚023年发射的太空舱中的超级电脑发送过来的。28年后收到第二次反馈信息,其中详细记载了在该星复制地球文明的详细过程。这也是大多数“种植文明“初期在正常情况下所要经历的阶段,所以历史上称其为标准文明Ⅰ。
“星元023年7月3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由第五加速器发射,离开第十五太阳系。
星元065年1月19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到达某恒星附近,舱内探测仪发现该恒星第三到第五行星均适合改造,其中第三行星体积为地球1.34倍,大气以二氧化碳气体为主,平均温度零下25℃,最适合作为目标行星。
星元067年6月18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经过减速进入目标行星同步轨道,并成功降落在该星北极某区域,该区域与二氧化碳冰冠相邻,当时处于近300个地球日的极昼区。降落后24小时内张开25平方米的薄膜式太阳能电池并释放了舱内2公斤基础纳米机械群,该恒星太阳常数2.65卡每平方厘米秒,可以提供40千瓦左右的电力,足以保障超级电脑和纳米机械的需要。
星元067年6月20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向地球发送登陆信号。“
基础纳米机械的任务就是利用太阳能和行星上的矿物资源进行快速的自我复制,每一部纳米机器上都有微型太阳能电池,并且可以从主舱的电池板馈电,然后它们利用这些能量从目标行星的土壤中提取有用的硅、铝、铁、铜、氧、碳等原料,复制出结构和功能与自身完全一样的新个体并立即投入使用,于是类似于生物的繁殖,基础纳米机械将以几何级的速度迅速增长。
“星元067年7月25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的基础纳米机械群总量突破300千克,开始释放高级纳米机械群,以便开始更大规模的建设。“
基础纳米机械是一种“素食性“的机械,而高级纳米机械则属于“肉食性“,它们不直接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而是以基础纳米机械为“食物“将其中已经提炼好的工业原料制成太阳能电池阵列、玻璃、金属型材以及种类繁多的探测仪、传感器和比较大型的自动化设备。这种效仿地球生物的发展模式看上去似乎有些残酷和效率低下,其实它有着深刻的合理性,如果基础纳米机械将提取出的矿物资源不复制成新的机械,而是直接以流水线的方式传递给高级纳米机械制成工业成品,这似乎是减少了工艺环节,节省了能量,提高了效率,其实不然,在这种机械的模式中,基础纳米机械的数量是固定的,其产出原料的数量也将是恒定的,这样,整个系统只能以单一的速度增长,这是一种封闭式的发展模式。
而现行的这种仿生的模式,由于基础机械能够不断繁殖,生产能力不断以几何级速度得以提高,所以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模式,也是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得以繁荣发展的模式。
当然,在这种模式下高级机械的数量将和肉食性动物一样要受到限制,他们不能“吃掉“太多基础纳米机械,一切将在超级电脑的协调下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星元069年1月17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舱第一基地初具规模,基础纳米机械群总数量破5吨,高级机械总量500千克,太阳能电池阵列已达5000平方米,提供80兆瓦的电力,两台小型探测机器人在建,建成后它们将用来在附近的冰冠区寻找水源。“
量变的积累,会导致质变,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太空舱已经完成了基础建设,其工业体系也从微观级发展到了宏观级。
在超级电脑的控制下,高级纳米机械生产出微米级机械,微米级机械则可以生产出厘米级元件,并组装起来生成小型机械,以此类推最终便可以生产出比较大型的设备,从而建立起一个智能机械化的太空基地。
“星元069年8月6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第一基地派出的小型探测器发回信息,在附近的冰冠区一个环形山谷中发现体积庞大的水冰矿脉,筹建可供人类居住的第二基地提上议事日程。“
宇宙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建立新的栖息地,因此“种子“太空舱的最终任务,就是建立起一个条件良好的可供人类居住的太空基地,然后再有人类负责进一步的建设和开发。
而建立人类基地前的准备工作往往是以找到稳定的水源作为结束标志,最好是由像标准文明Ⅰ这样的天然水源,否则就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知道机械工业发达到能够从目标行星的土壤和空气中分离出足够多的氢和氧气,在结合为水,以保障人的需要。
标准文明Ⅰ很幸运,该星的冰冠中除了二氧化碳干冰外还是有很多水冰成分的,只要利用太阳能对其加热,就可以保障人类基地初期的水源需要。
第二基地建在了第一基地和水源基地的中间位置,是一个占地4000平的玻璃穹顶结构,也就是一个用平均高度3米的玻璃封罩起来的空间,以便在其中提供一个充满地球空气的小环境。
与此同时,水源基地的建设也已展开,几百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阵列、电热融冰装置、提纯装置、以及泵站和通往第二基地的管道都在施工。
在第二基地的旁边,还用500平方米的面积铺满了一种绿色的玻璃箱,这是结合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制成的高效叶绿体发生器。它能通过纳米机械对叶绿体的控制完成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人类所需的氧气、糖分、各种蛋白质和脂肪,其效率比天然植物要高的多。
“星元072年11月5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第二基地全面竣工,''亚当计划''开始实施。“
所谓的“亚当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创造这个文明的第一个人类成员,一旦目标行星上建立起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基地,超级电脑就会开始利用太空舱内的人造子宫系统孕育出一个男性婴儿,并负责对他的全面教育。
人工子宫是一套精密可靠的生命维护系统,里面充满了利用目标行星上的净化水和叶绿发生器生产的营养物质混合而成的人工羊水中,被选定的受精卵附着在人工胎盘上被置入其中,同时系统还提供了模拟真实子宫的所有要素,包括声音、温度、压力和内分泌,并且配合了良好的胎教程式,以保障婴儿的健康发育,其实,当时在地球文明社会中,这种人工子宫系统也很受欢迎,它解除了分娩给妇女带来的痛苦,所以在街上常常能看见背着便携式人工子宫逛街的孕妇们--当然作为补偿措施,她们要在“怀孕“期间注射一些内激素,以保证她们能对人造子宫里出生的孩子产生母爱和充足的**。
起适合独生子女一样,在孤寂的外太空只要一个孩子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这是出于对超级电脑能力的不完全信赖才采取的措施,因为即便对于人类来说培育下一代也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尤其是要把孩子培育成为一个创造文明的伟大领导者,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必须把全部精力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等他长大后就可以更好的指导下一代人,并自然而然的形成权威,从而建立起这个地球人类游离文明最初的行政统治。
而之所以要选择一个男婴,部分的含有性别歧视的原因,但也有一定的依据,因为首先在文明建立的最初期,由纯电子智能控制的工业体系向由人控制的工业体系的转化中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因此“深空移民计划“的决策者们经常把这个选择归结为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一个女人在遥远的外太空挥锹、铲土、开拖拉机还要养育数以百计的孩子,这听上去确实有点过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男性比较具有侵略性,而这恰恰是太空殖民所必需的,当这个游离文明在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后,它必须要有向外发展的强烈愿望,这样他才能不断的壮大扩展到更广泛的空间中去,也只有这样,各个游离文明才有可能更快的彼此衔接,形成个整体--即使在融合过程中也许会爆发战争。
“星元073年9月21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亚当诞生,性别:男,出生体重:3.62公斤,人种:四分之三汉,八分之一亚利安,八分之一尼哥罗,身体状况:极佳,智力反应能力:极佳。
星元073年9月22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亚当不能适应叶绿体发生器制造的蛋白质混合液,经过配方调整,增加糖分后亚当开始进食。“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第二基地是由一个透明的玻璃穹顶封闭起来的空间,这4000多平方米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过于空旷的而且保温也是跟难题--要知道窗外可是北极地区零下几十度的气温,所以婴儿从人工子宫出生后,是生活在一个十五平方米的保温箱中,里面的温度控制在二十摄氏度左右,由两台机器人负责照料他吃喝拉撒的各个方面,而另一台由超级电脑直接控制的仿真型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充当母亲的角色。
这位机器母亲和一般的人类母亲相似,有着温暖的怀抱,甜美的笑容,会唱儿歌,还会用各种办法把小宝宝逗乐--而且会一刻不离的照看着他,比人类母亲更为尽职。
在这样的环境下亚当才能正常的成长,学会行走,掌握语言,并且具有人类情感,而不会成为一个冷酷的,类似“狼孩“的怪物。
“星元074年3月26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亚当已经学会站立行走和初步的语言能力,他说的第一各字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是:''妈妈''。“
太空舱内携带的5000枚受精,都是经过生物工程分析后精选的,由它们所孕育出的婴儿十分的健康聪明,再加上超级电脑中储存了大量科学胎教和启蒙教育的信息,所以出生在目标行星上的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比一般婴儿要快,他们在四岁之前会接受艺术、文学、体育等方面的启蒙,四岁后则开始正规教育,超级电脑将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以及帮助他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这样,当亚当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很高的机率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性格善良、体力充沛的太空开发者,虽然他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在地球上出生的同龄人相比几乎是零,但这对于一个独自生活在遥远太空中的人来说倒不是很重要的。
“星元079年12月231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亚当第一次走出第二基地,并于12小时后顺利返回,他自己称之为''新年探险''。“
孩子的活动空间是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初生时十几平方米的保温箱,到一两岁时几百平米的活动室,一旦他有了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后整个第二基地的4000平方米面积也会显得十分局促了。幸好,那时候在超级电脑的控制下目标行星的工业已经发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可以为亚当提供更多的适居空间和进入行星大环境所需的保护设备和交通工具,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到达目标行星上的任何地方。
“星元089年5月19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亚当完成所有教育科目,考试成绩优秀,并对生命科学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当的造诣。“
“星元093年9月21日,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统计报告:现有工业基地25座,总面积1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阵列5000万平方米,大规模水库4座,纬度跨越北纬75度到南纬65度的广阔区域,拥有冶金、能源、水源、种植、电子等众多门类的健全工业体系。人类居住基地5个,总面积5万平方米,气垫交通车两部,远距离探险车一部。下一阶段可进入大规模殖民和对目标行星的地球化改造时期。“
“附:致星际联盟政府的一封信
尊敬的星际联盟首席执行官及联盟个星系的同胞:
你们好!
我是编号0523GCS深空移民太空基地的第一名人类居民,今天,在我20岁生日的时候,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寄出这封信,谨向''深空移民计划''的策划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冰箱故乡的同胞们献上最诚挚的问候。
亚当
星际移民纪元093年9月21日“
0523GCS文明之所以被称为标准文明Ⅰ,更多的是因为他是由第一个发回信号的“种子太空舱“发展出来的,其实,后来这个星系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社会结构,其原因是他又一个致命的弱点--离中心文明太近。
在星元0106年收到第一个回馈信号后,人类社会大为震动,这既证明了“深空移民计划“得确实可行,由预示着宇宙殖民时代光明的未来,所以第十五太阳系政府当年就发射了一艘150万吨级的中型无人飞船,上面载有数台最先进的超级电脑,和最新型自动化生产机械,其最高速度可达0.9倍光速。
0114年第二艘1000万吨级在有5000名太空移民的大型载人飞船也从第十五太阳系出发开始了前往0523GCS星系的长达40年的旅程。此后像所有的大规模太空移民计划一样这样的大型飞船还会以每年2-3艘的频率驶往该星系,去开发那里适合改造的第3到第5行星。
0154年,第一艘载人飞船到达0523GCS星系时,亚当已经80多岁了并且有5000多名晚辈,第三行星也十分的繁荣,但行星的地球化改造才刚刚开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当时其他地球殖民星球基本相同,没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新移民蜂拥而至以后,更加深了对当地文明的同化作用,时期很快融入了主流的中央文明体系,实际上并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文明。
但是,标准文明Ⅰ的建立,仅仅经历了不到150年的时间,就使得中央文明圈向外扩张了40光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它又的确具有着跨时代的伟大意义。
标准文明Ⅱ
0218FKN文明被称为标准文明Ⅱ,它距离中央文明100光年,由一枚018年发射的太空舱发展而来,中央文明的太空移民到达那里时他们已经完成了行星的地球化改造,并且正在建造一艘中型飞船,准备向该恒星系的另一颗行星移民。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个形成了初步的与中央文明有较大区别的新文明形式的游离社会,并且其最初阶段的发展与标准文明Ⅰ基本一致,所以称其为标准文明Ⅱ。
0218FKN星系第四行星是一颗两倍于地球体积的类地行星,距离恒星0.97天文单位,密度为水的6倍,公转周期425地球日,黄赤交角13.6度,自转周期18时,其表面覆盖着相当浓厚的云层,主要为二氧化碳成分,有一定含量的氧气和水蒸气。太阳常数2.05,表面平均温度45摄氏度,是由于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
由于该星大气内含有丰富的水气资源,不用像标准文明Ⅰ那样为了保证水源供应而靠近高纬极冠区,但又要避开赤道地区80多摄氏度的高温,所以0218FKN太空舱选择了一个北纬55度,常年气温在30度左右的区域着陆,开始建立第一基地.
0218FKN第一基地与0523CGS基地有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0218FKN第四行星表面的阳光照射比0523GCS第三行星要弱很多,这首先是恒星的太阳常数较低,在加上行星大气层相当浓厚,使得太阳能电池阵列提供的能量仅在10千瓦左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能源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超级电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第一个措施是提前布置了叶绿体发生器,这是由于该星大气中有很高的水气含量,甚至有经常性降雨,而大气中的另外两种成分又恰恰是叶绿体发生器所需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并且发生器所生产的可燃性有机化合物和氧气,可以通过燃料电池随时转化为能量,正好解决了在0218FKN第四行星上长达9个小时的夜晚太阳能电池无法提供能量的问题。
第二步,在上述生产模式发展了数月,有一定的进展后,超级电脑便派出几部探测机器人到附近区域寻找能源矿藏,以期找到一种可燃性的矿物燃料,从而像地球工业文明前期那样通过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获得快速发展的动力,当然,在外太空,煤和石油这样由古代生物储藏起来的能源矿是不可能找到的,但一氧化碳、甲烷或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矿还是有可能存在。
遗憾的是,经过几个月的搜索,在0218FKN第一基地周围十公里以内的区域,没有具备开发价值的矿物能源。不过,搜索过程中倒是在西北5公里处发现了座活火山,很适合建立一个地热能量基地,这一发现大大加快0218FKN太空基地的发展速度,使它只用4年时间就做好了标准文明Ⅰ用7年时间才完成的“亚当计划“准备工作,0126年,0218FKN“亚当计划“开始实施。
0218FKN文明的最初成员和当时已经发现的十几个种植文明一样,也叫做亚当。他出生于0132年,在超级电脑的教导下迅速的成长,学会了在一颗荒凉的星球上创建新世界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当他二十岁的时候便着手开始了大规模殖民和对目标行星的地球化改造工程。
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孕育0218FKN基地的第二批大约五十名人类居民,他们也是在人工子宫系统中出生的,也将接受和亚当一样的教育程式,不同的是他们可以得到一位人类长辈的更真实的父爱以及有机会尝试到与他人相处的人际交往技巧,这一阶段对于将来文明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与此同时,亚当和超级电脑完成了对目标行星的全面勘测,制定出了地球化改造的详细方案,以及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农业和重工业体系,开始生产改造计划所需要的各类大型生产设备,这些工作耗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到那时,新一代的居民已经成长起来,具备了很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地球化工程就可以真正的开始了。
人类对于其他行星的地球化改造始于火星,他们用了500年的时间将这颗地球的姊妹星变成了适合居住的新世界,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使得此后在其它星球上只需100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项工程。在星元元年之前人类改造完毕的行星和卫星已经达到了数百颗,建立了多套针对不同类型行星的完整的改造方案,彻底解决了能源供应、水循环、氧气保障、动植物生长等体系的建立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深空移民太空舱发射前,这些资料都已经详细的输入超级电脑,使它能够协助太空移民完成对任何种类行星的改造任务。
实际上,0218FKN第四行星的情况有些类似金星,大气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而且由于离恒星比较远,这里又没有金星上那些在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的三氧化二碳浓雾,透明度要好得多,也没有经常导致硫酸雨的二氧化硫成分,而且和地球一样是一颗铁心行星,有着较强的磁场和电离层,所以比金星更适合改造。
改造工程所需要的巨大能量来自地层深处,行星内部集聚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核物质衰变所产生的能量,在星元以前很久随着激光挖掘技术和地热开发技术的成熟,这种绝对清洁的能源就早已成为地球和星际联邦各行星上最普遍的工业和民用能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