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徐卫进攻在关东平原登陆最为棘手的并不是驻扎在东京的近卫师团和第一师团,如果只有这两个师团抵抗徐卫军队的登陆,他完全有把握在一天之内从东京湾登陆,然而最令他纠结不安的是除了关东平原的这两个师团外,日本能够在六个小时之内将驻扎在仙台的第二师团和第十三师团以及驻扎在青神县的第八师团调拨到关东地区支援作战。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徐卫现在要做的就是效仿二战诺曼底登陆一样做一些战略性的欺骗,而这个欺骗性的地方就是日本最大的钢铁厂八幡制铁所的驻地福冈县。
福冈县位于日本九州岛北部,坐落在福冈平原的中央,距东京约八百八十公里,是连接九州岛与本州岛的交通要冲,又是日本通往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的交通要地,在日本对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九州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被称为九州门户。
福冈县东隔周防滩与山口县相对,其中一部分以山国川和英彦山为主峰的群山与大分县接壤,西部的背振山脉和筑后川下游与佐贺县毗邻,一部分面临有明海,南从大牟田、荒尾两市境内到三国山的联接线与熊本县相接,北隔响滩、玄海滩与大陆遥遥相望。
在1901年的时候,官营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炉就在福冈县八幡村建立,当时就连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都出席了该厂的开业庆典。不过这个钢铁厂与相同时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的汉阳铁厂一样都是不太顺利。
其实,两家企业都是在1902年之前完成建厂工作的,其中汉阳铁厂是在1890年在湖北汉阳破土动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于1894年2月开炉试炼,6月正式投产,而八幡制铁所于1897年开始筹建,到1901年2月投产。
汉阳铁厂投产后其燃料问题长期未获解决,时常停炉待焦,且高炉建筑质量窳劣。出产率低,设计能力为一百吨的高炉每日出铁仅五六十吨。兼之钢铁产品因磷质过高,质量低劣,企业处境艰难。在此背景下汉阳铁厂派李维格出洋考察,力图改良。
相比之下。八幡制铁所铁矿石供应紧张,不得不求诸海外,其燃料虽相对较为充足,但焦煤质量不合要求,设备产出率亦不高,投产五个月内其设计日产铁一百六十吨的高炉实际仅出铁七十六吨,炼铁焦比也是居高不下。
当时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时期打赢了中国,但其国内的经济依然非常紧张,虽然这座钢铁厂倾注了日本所有重工业的希望。但依然不能像汉阳铁厂一样亏本经营,于是在五个月后不得不停产整顿,全厂六百余名职工也全部被解雇。
虽然两家企业都面临重重困难。但总体而言,汉阳铁厂面临的形势稍好于制铁所,经数年努力经营,等到八幡制铁长投产的时候为汉阳铁厂提供焦煤的萍乡煤矿已经初见成效,汉阳铁厂燃料不足的局面开始缓解。
与此同时,汉阳铁厂的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产品质量的短板。开启了改良步伐,于是就有了之前所说的盛宣怀派李维格等人考察日本及欧美钢铁厂。主要是究其工作精奥之大端,搞清彼何以良,我何以楛,彼何以精,我何以粗的原因,然后就便添购机器,选募匠师,改良铁厂。
然而,汉阳铁厂并未抓住有利时机大刀阔斧推进改良计划,正当李维格驻日考察期间,盛宣怀丁父忧守制,厂务请旨暂由北洋大臣袁世凯接管,随后李维格奉袁世凯之命回国与洋商商洽借款事宜,然借款无果而终,改良亦半途而废,之后汉阳铁厂因循敷衍,两年后才重启改良计划,不仅贻误了宝贵的建设时间,而且使亏损额进一步增加。
大体上说,清朝中央政府缺乏发展钢铁工业的智识经验和管理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制定政策和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发展,多数情况下,是在张之洞、盛宣怀等主事人员的请求下,被动地同意某种做法。
尤其是在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后,盛宣怀大权独揽,中央较从前更少主动关心公司事务,以至于在公司在签订大笔日债后,中央政府竟毫不知情,而社会各界对汉阳铁厂经营内幕亦讳莫如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