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7月31日,星期五,农历六月廿六。
早上7:30,长沙城东,浏阳河畔。算算时间,今年的夏收应该算是结束了,也到了该准备夏耕的时候了。一大滩的稻田早在十几天还是满满金灿灿的禾稻,眼下却只剩下干枯的稻草。
而就在这本应全是干枯稻草的世界里,竟然还有两块稻田在长着水稻,那稻谷熟透后的金黄色让这个世界有点不一样。这两块稻田是挨在一起的,各有一亩(500平方米)左右,而在稻田的四周,大概有好几百人正在围观,仿佛都从未见过稻谷一样。这些人中有掌柜、伙计,有地主、佃农,有的穿着绫罗绸缎,有的只是粗布麻衣。
在这些围观的人中,还有不少来自各家报社的记者,除了《环球时报》、《湖南日报》,还有《申报》、《万国公报》、《字林西报》等主流报刊的记者。
围观的人当然不可能是静悄悄的看着,相认识的彼此打着招呼,然后又三五成群的议论着。
“哟,这不是赵掌柜么?你怎么也来,难得难得啊!”
“啊,原来是钱员外!幸会幸会!”
打过了招呼,人们就将话题转到了今天到这里来围观的话题上。
“老孙,你觉得这报纸说的是不是真?难道这稻子真的能亩产过千斤?我听了怎么都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啊?”有的人不确定。
“这还能有假?你没看那《环球时报》上面都说了么,人家在广西、广东可都是公开的验证的,亲眼所见的人没有一百也有七八十!”而有的人则是支持。
“报纸怎么的,报纸难道就不会说谎么?以前朝廷还是一样有说谎的时候!”当然有支持的就有反对的。
“要我说啊,这是不是真的今天验过不就一清二楚了嘛。今天这里怎么的也得有好几百人,咱们就在这一直盯着,等结果出来后不就知道真假了!”同样也有的人是两不相帮。
其实他们在争论什么,从他们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第一生物研究所将超级水稻拿了出来,经过内部试种达到理想预期后,南方政府就有心将其进行推广,不过贸贸然的跟别人说这水稻能亩产过千斤恐怕没几个人会相信,而想要说服别人让其相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第一生物研究所准备的种子也不足以全面铺开,刚好过年前后的两次抓捕收缴了不少的稻田,所以南方政府干脆就不去宣传了,直接搞水稻示范田,眼见为实总比口说无凭来得真实吧!
水稻示范田不仅仅是在长沙有,各省除了新拿下的甘肃、陕西外,其他省都有示范田,而且每省都不只省会城市一地有,而是每个地级市都有,为的就是将影响面扩散到最大。
各地的示范田都是按照当地的流程来做,当地的农民施肥,示范田也施肥,当地的农民除草,示范田也除草,反正就是绝不多做一样,就算是有了害虫如果当地农民不喷药那示范田也绝不喷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看到,亩产过千斤是货真价实的,不掺丝毫水分的!
示范田的收割时间比当地也迟一些,基本都是等到示范田周边的水稻都收完了,然后当地的农业部门就会发布消息说,示范田准备在什么什么时候收割,预计亩产能达到多少多少,欢迎大家前去围观…哦不,不是围观,是见证!
由于各地的纬度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示范田都在同一个时间收割,纬度越低的收割就越早,最早收割的是海南的。不过当时虽然海南的农业部门也公布了收割的时间,可根本就没有人相信,所以海南示范田收割的时候除了当地农业部门的人就是第一生物研究所的人,根本就没外人来哪怕是围观一下下。
后来《环球时报》将海南示范田那亩产达到1200斤(湿谷)的消息刊登了出来,顿时就在南方引起了巨大反应,有人相信但更多的是怀疑。到了广东、广西的示范田开始收割的时候,终于是有人前来围观…哦不,是见证了!
得益于有外人见证了两广的示范田收割,使得亩产过千斤的话题一直没有冷却下去,反而有越演越烈的架势。不过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看到实验结果,那些没看到的人自然的就会对其产生怀疑,于是支持的与反对的,就在没能看到实验结果的地方争论开来了。现在到了湖广、江浙等地的示范田收割时间,前来参与见证的人比先前的要多得多得多。
地头边上的人在争论不休的时候,农业局请来的帮工们在一旁做这准备工作。
南方重工在今天也来掺合了一脚,他们带了四台很简陋的机器:一个长六尺、宽三尺、高一尺五的无盖木桶,在木桶的一头架着个有钉齿的滚筒,滚筒上还有一个木头做的奇特罩子——没错,这就是南方重工的第一款产品:脚踩式人力水稻脱粒机。
作为专业从事农业、矿山、工程机械制造的南方重工,在看到长江机械已经开始向客户小批量的提供产品后,心中很是不服气。但农业、矿山、工程基本都需要内燃机来作为动力源,不像长江机械的产品可以使用蒸汽为动力,在动力没解决之前南方重工还真的只能看着长江机械得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