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248:去南疆
伊勒地区自2015年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是根据农作物需要水的规律和当地用水条件,高效利用降雨和灌溉水。
这种现代化的浇水方式既能节水,减少浇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又能提高庄稼的产量。
各族农民很快接受这种新型滴灌方式。
尤其是邻近伊犁河的乡村,铺天盖地的使用滴灌节水方式。
这场大风让大田地上的滴灌带和水带损失惨重。
不少铺设在地面地滴灌带被狂风卷的不知所踪,有的已经乱如麻团。
甚至不少125水带连着滴灌带被狂风吹得卷成一个圆球横扫玉米或打瓜,致使不少使用节水灌溉的农民受损严重。
狂风过后,不少农民看着田地的惨状瘫坐在地头默默流泪。
农业很脆弱,抗风险能力差,这场罕见地狂风再次让不少农民品尝到自然灾害地危害性。
哭过后,农民擦干眼泪继续补救田地的滴灌设施。
很多被狂风卷走滴灌带的田地又得再次购买滴灌设施。
什么125水带、110水带、90水带或75水带。
什么小三通、滴灌带等等。
由于出售滴灌设施的高峰期已过,不少商家没什么存活。
物以稀为贵。
狂风过后,出售滴灌设施的商家逮住机会猛涨价。
滴灌带由狂风前的每卷160元涨到165元,125水带每米上涨两毛钱,就连小三通也有以前的35元一袋子涨到40元。
就这样,各族农民不得不忍着牙疼购买滴灌设施。
骆波和王仪库存的5万亩地的滴灌带成了商家的抢手货。
就在不少商家来抢购滴灌带时,骆波却拒之门外,以滴灌带已被农民预订为由不出售。
王仪疑惑不解,“三十白,你傻啊?商家找上门来不卖,你想出什么幺蛾子?!”
骆波神色凝重地说:“王仪,你想过没?咱们还是按照150块钱一卷的老价钱批发给这些商家,可商家卖给农民不是160块钱地事了,他们肯定跟风涨价。”
王仪不以为然地说:“商家涨价跟咱有啥关系?咱厂子不涨价就完了呗。”
骆波难过的神色低声说:“王仪,你跟我不一样,你从小在城里长大,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知道农民的苦楚。记得2002年还是2003年,具体时间我忘记了,那会儿,国家出台惠民政策,给种麦子地农民每公斤补助两毛钱,乡村干部到家里宣传惠民政策,那时候,我爸开心得好些天合不拢嘴,可是到了开春季节,还没等麦子长大,农资价格一阵子猛涨,我爸算了笔账,国家补助的补贴又被化肥价格吃了,算完账后,我爸又唉声叹气好些天。”
王仪认真地听着骆波的话。
骆波继续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不愿辛辛苦苦的农民愁眉苦脸地种田,当农民本来就不易,这次狂风让不少农民损失不少,我不愿在他们的伤口再撒把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