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方休都很痛苦。
并不是起床气,也不是他的睡眠有什么问题。
只是每次醒来,一想到接下来的18个小时又要跟各种蠢货打交道,他就感到一阵绝望。
方休是在8岁那年,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
当时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起因是方休的父亲投资了一部电影,杀青后,导演按行业惯例把成片送到投资人家,方休的父亲邀请了一些亲友,在私人影院里举办了一场小型的试映会。
这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电影,起伏跌宕,情节紧凑,剧情合理,质量上乘,远超国产商业科幻片的平均水准,既然是商业片,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人类历经艰难险阻战胜了邪恶的人工智能,重新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
看完电影,所有观众都很开心,唯有坐在正中的方休眉头紧蹙,一幅不是很开心的样子。
大家对他的反应都很困惑:人类大获全胜,主角全员幸存,教科书式的hppyending,为什么这小孩还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父亲一如既往地温柔,抱着方休,轻身问他为什么不开心。
“这不合理。”方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无论从哪方面比较,人工智能都远超人类,为什么胜利的不是他们?有权利活下来的不应该是更优秀的物种吗?”
所有人都愣住了…除了方休那个被所有人暗地里叫做‘废物’的小叔,听了方休的回答后,他是唯一还笑得出来的,并且笑的很大声。
从那之后,方休就明白,自己似乎和别人不太一样,之后的生活更是不断佐证了他的这个推论。
由于观点的差别,他难以与身边的人有效沟通,更别说产生共鸣,他也曾尝试寻找过‘同类’,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也放弃了注定徒劳的努力。
他的成长轨迹和同龄人并无不同,最多周围的人会觉得他性格孤僻,颇为傲慢。
大家都说他不合群。
但方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群体’这个词语的前提是相同的物种,方休觉得更贴切的词汇是‘异类’:虽然他和身边的人有着相同的基因结构,但却属于不同的物种。
这种想法他从未告诉别人,方休很小就明白一件事:人类是一种有着明显缺陷的生物,这种缺陷在排挤‘异类’这一点上体现的尤其明显: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十分热衷于抱团,并且排挤族群中那些有着明显‘另类特征’的成员,纵观人类的整个进化史:远古时期的猩猩通过投掷粪便表达恶意;中世纪的女巫审判,愚民朝十字架上的女巫投掷石头;如今的游行示威者会朝警察投掷鸡蛋…我们似乎总爱朝那些与众不同的家伙扔些东西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恶劣的习性似乎被刻在了基因之中,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化依旧唯有改善。
作为一名异类,方休并不想被人投掷石头…粪便也不行,因此他一直隐瞒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努力做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普通人类。
这个过程十分有效,但同样痛苦,尤其当他的智力远超常人,更是让这种痛苦成倍增加。
比如说此时此刻,坐在这辆开往郊外广明山的大巴上,方休就倍感煎熬。
今天是高考结束的第2天,京山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5班全体师生选择了郊区的广明山作为毕业旅行的目的地。
原本方休不想参加的,但上周天的心理治疗中,关医生要求他参加这次毕业旅行,并且态度强硬,不容拒绝,甚至搬出了第一次治疗时两人签署的‘合作条款’。
上面明确标注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患者须全力配合医生的治疗。
方休并不认为一次无聊的毕业旅行会有什么治疗效果,但他向来很有契约精神,毕竟‘拟定和遵守合同’是他第14喜欢做的事情。
说起这位关医生,还是方休那个不靠谱的小叔介绍的,从10岁开始,方休就养成了定期心理治疗的好习惯,这个过程不仅痛苦,还间接给12名心理医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完成了从医生到患者的无缝切换。
对于这个关医生,方休一开始并没报什么希望,但几次治疗后,方休发现真的有些效果。
不就是和37个愚蠢的同龄人在郊外的民宿相处2天1夜吗,三年我都忍过来了,多忍两天也没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