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守荣吃完饭就进了书房,陆文青也赶紧打扫完碗里的饭菜,跟着陆守荣的脚步进入书房。
陆守荣有晚饭后和儿子谈话的习惯,既是对儿子成长关心,也是对儿子能力的考校。这一点在陆文青的记忆力记得十分深刻,因为陆文青没少在陆守荣的考校中败下阵来。
陆文青跟着陆守荣进了书房,拿起暖壶给端坐在太师椅上的陆守荣泡了一杯茶,然后又给自己泡了一杯,在陆守荣下手坐下,等着陆守荣今天的考校。
“听管家说你今天下午让大正买了很多报纸。”
果然,陆守荣老神在在的抿了一口茶,开口道。
“是,这几日受了风寒,没怎么管事,想了解了解外面的时事。”
“看看报纸了解时事是不错,但也不要被那些清谈高论的文章迷了眼睛,做人做事,还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的好。”
不知道是不是古今所有当爹的都有教训儿子的习惯,陆守荣一开口便将陆文青看报纸的行为和不务正业划了等号,这让陆文青觉得有些憋屈。
“爹,这您可说错了,宋真宗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虽然民国了,可这句话一样管用,如今这社会一日千变,多了解点时事没什么不好的,毕竟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看的多了,懂得也就多了。”
陆文青头一拧,把老爹的话给怼了个严严实实。
“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这两句话说的有深意啊。。”陆守荣有些惊奇的看向陆文青,似乎没想到自己儿子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来。
“口气倒是不小,这两句话是你从报纸上看的?”
“呃。。没有,这是我在齐鲁大学的时候听一个外国教授说的。”陆文青心里犹豫了一下,没敢说这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借口将这事儿推给了外国人,反正齐鲁大学是基督大学,里面英美教授很多,而且流动性很大,就算陆守荣想问哪个教授,陆文青随便说个名字也能搪塞过去。
“说这话的人是个人才,能够做这位教授的学生,是你的幸事。说说吧,你看了一下午报纸,发现了哪些财富?”
果然,一听是外国教授说的,陆守荣顿时打消了继续追问的念头,端起茶杯品了一口,继续进行对儿子的考校。
“经济上的没有,我主要看了些时政和时事,因此没发现什么商机。”
陆文青略一沉吟,说道。对于这个时代初来乍到,虽然凭借着对历史的先知发现了些生财之道,但陆文青今天想说的却不是这个,因此故意跳过。
“经济方面没有不要紧,其他方面有也算是财富,说说你的发现吧”
陆守荣继续品着茶,劳神在在的道。
陆守荣本就指望儿子一下午能发现什么商机,也不失望,倒是儿子今天的谈吐让自己觉得有些意外,言语虽然有些鲁莽,但是充满自信,让一直觉得自己二儿子太过怯懦的陆守荣有些高兴,只是面上依旧无喜无悲,没有一丝情绪外露。
“。。我觉得,当今中国,大战将至!迟则一年,快则半年,中日必然开战!”
陆文青犹豫了下,还是将自己的判断说出来,然后一脸期待的想要看自己父亲的反应。
“这就是你的收获?”
陆守荣从第一句开始便眉头紧锁,越听下去脸色越黑,听到最后一句已是脸若冰霜。
此刻陆守荣心中对陆文青的言论大失所望,本以为能够从儿子的嘴中听出什么别有建树的言论,没想到还是中日即将开战那一套套老掉牙的言论!
狂论无知,眼高于顶!
这就是陆守荣现在心中对陆文青的评价!
“是,儿子并非信口胡言,而是有事实依据。”
陆文青一看老爹表情便知道老爹不相信,开口解释,同时在心里暗叹了一口气。
看来不仅是国民政府高层不相信中日即将开战,连像陆守荣这种离平津近在咫尺的士绅阶层也不相信,也难怪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仍然醉心于和日军达成协议,把宝贵的备战时间白白浪费。
“那我到要听听你的高论!”陆守荣冰着脸,冷哼了一句。
“自东北沦陷以来,日本图谋我中华,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民国二十一年,日军进攻上海,民国二十二年,热河沦陷,随后长城沿线失守。平津一带已无险可守,日军磨刀霍霍,开战之事已是不可避免!”
“中央和日本不是已经达成协议了么,而且日本国内也发生了经济危机,而且还发生政变,政局不稳,财力窘迫,这种情况下,日本人那什么开战?就凭这些陈年旧事,你就敢断定日本要开战,稚子狂论!”
陆守荣淡淡的回了一句,神色越发的不耐。
二二六政变和日本的经济危机在国内被报道以后,认为日军在三五年内不会对中国开战已经成为国内的主流共识,甚至连宋哲元也曾公开表示,只要中央何梅协定,不给日军以借口,平津一带三五年内不会有战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转嫁经济危机引发社会矛盾的最好手段。日本政局越是不稳,内阁越想通过战争转嫁国内矛盾,民国二十年,日本若槻内阁也同样面临经济危机和政局不稳,随后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国二十一年和民国二十二年,日本斋藤内阁同样面临下台危机,可日本制造了热河事变,攻占了长城沿线,由此可见,以政局不稳和经济危机来判断日本不会开战,不过宋哲元一厢情愿下的自欺欺人!”
陆文青慷慨激昂的说完话,书房内的气氛却有些沉默,陆守荣眉头紧皱,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拿着杯盖不停摩挲,似乎一时间消化不了陆文青这一番话给他带来的震撼,不时倒吸一口凉气,平日里在陆文青面前的威严庄重都有些维持不住。
“但。。自去年以来,日本确实并未挑起任何战事,连两个月前傅宜生在绥远和蒙古德王大战月余,日本人都没出兵参与,连北平城内亲日的几家报社都说日本人对目前平津的现状十分满意,并无挑起冲突的意图。”
思索良久,陆守荣不得不承认儿子说的话有道理,但他心中还是有些不解,于是开口问道。
德县地接冀北,从平津到济南之间来往的政要富商都要途径德县,陆守荣作为商会会长,自然免不了要迎来送往,因此对平津的消息了解较为及时。
“汉奸的话也能信?如果日军真的不想挑起冲突,那为何会强占丰台?日本人早已算准宋哲元无心抵抗,只想保存实力,不然怎会用一个中队就敢驱逐驻守丰台的一个团?”
陆文青冷哼一声道。
陆守荣皱着眉头,没有说话。
“那你如何断定中日开战在即?就算日本人算准了宋哲元不敢抵抗,何梅协定签订这才一年多,悍然撕毁条约开战,日本人连国际声誉也不管了?”
“国际声誉只能限制住弱国,强国从来不需要在乎什么国际声誉,更不要提何梅协定了,日本人占领丰台的时候,国府连何梅协定都不敢承认,又怎会以此来限制日军的行动?”
陆文青把父亲面前凉了的茶水倒掉又重新给父亲泡了一杯,然后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