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的一应礼仪完毕,应付完与其他官员的寒暄,左羽林卫将军徐嗣业便骑着高头大马,在街边久久不愿散去的百姓的欢呼声中,与长子徐纲返回了靖安侯府。
才到侯府门口,早有一干仆人在那里候着了,见徐嗣业父子两人回来,一波人殷勤的来给两人牵马,有跑进府中送消息的,还有围在二人身边嘘寒问暖的。两人走进府中,穿过正堂,进入后院,只见当中坐着一位华服妇人,五十岁上下,保养得宜的双手仍然白皙,但秀美如昔的面庞难掩老态,这便是徐嗣业之母,徐永徵之妻,长乐大长公主赵氏。
长乐大长公主是仁宗皇帝的第六位公主,她的母亲早亡,追封了贤妃,仁宗皇后看年幼的长乐大长公主孤苦无依,心生怜惜便将她养在了自己身边,等到大长公主及笈,便做主将她嫁入了声势显赫的靖安侯府。当时的徐永徵风华正茂,才情斐然,与同样饱读诗书的大长公主琴瑟和谐,传为一时佳话。可能是上天认为大长公主的太过顺利,两人的三子两女中,长子与幼女早夭,徐永徵也英年早逝,但所幸次子徐嗣业颇有乃父风范,治军严明,是赵烈颇为倚重的的将才,幼子徐嗣俭是景宁十三年进士科探花,如今已经累官至中书侍郎,成为宰相指日可待。至于两人的女儿,便是如今在宫中的徐贵妃了。
坐在大长公主旁边的,是徐嗣业之妻,富阳郡公的嫡妹郑氏,闺名卿君,年轻时是京城有名的贤淑女子,大长公主当年亲自相看来的儿媳妇,婆媳二人十分得宜。坐在另外一边的是徐嗣俭之妻,宁远侯嫡长女张氏,闺名单一个芸字,为人贤良端庄,极善诗书,与徐嗣俭倒是十分的般配。大长公主在挑选儿媳妇方面十分尽职尽责,婆媳,妯娌之间关系融洽,是整个京师勋贵人家的典范。在三人的下首,还站着一位年轻貌美的年轻女子,便是徐纲出征前新迎娶的妻子,锦乡侯林氏的嫡次女,闺名保宁。再下首,左边坐着的是徐嗣业的两个女儿,大些的是徐缨,十四岁,已经是京城有名的贵族小姐,无论是女红还是时文性情,又或是容貌,都是极好的,小些的是徐绾,才八岁,玉雪可爱。右边坐的是徐嗣俭的二女徐绯,与徐绾同岁。
靖安侯府虽然地处渭阳的黄金地带,占地极广,当年大长公主与徐永徵天作之合,大长公主便将公主府修在了侯府的旁边,后来干脆打通了二者之间的坊墙,靖安侯府因此更为壮观。靖安侯是开国元勋,当年初代靖安侯徐宁与自己的兄长徐安共同辅佐高皇帝打下了大秦的江山,徐安被封为东阳县公。但是,两兄弟却走向了不一样的道路。徐安在功成名就之后开始纵情声色,放纵子孙,徐宁则是遵循着徐家世代相传的祖训,四岁开蒙,六岁习武,朝乾夕惕,日夜不懈,还有徐氏子孙四十无子方可纳妾的祖训也保留了下来。徐宁曾经多次劝过兄长不要忘记祖宗的教诲,徐安并没有听进去。最终,圣宗武皇帝时,徐安一族最终因为强占民田引发人命,国丧期内饮酒作乐等数罪并罚,被抄家夺爵。当时的靖安侯目睹了长房的堕落,心中恐惧,更是加倍的约束子孙,使得徐家门风清白,子孙虽然不多,但是资源集中,成材率很高,无论是军营边塞,还是朝堂之上,都有徐氏子孙的身影。
徐嗣业看到母亲坐在堂前,急忙带着儿子上前行礼:“母亲,儿回来了。您身体还好吧?”徐纲也跟着喊了祖母,问了安,大长公主微笑道:“我很好,看到二郎能如此为国尽忠,徵郎知道了,一定开心。”说罢红了眼眶,徐嗣业见母亲提到了父亲,不禁也眼眶微湿,郑氏见气氛有些凝重,连忙来打圆场:“母亲,二郎回来是好事,您不必难过。”和张氏一起扶着大长公主坐下,一家人和和睦睦,十分温馨。
徐嗣业正与母亲闲话,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只见几个小厮簇拥着两个少年走了进来。两个人都有着徐家人特殊的容长脸颊,一双丹凤眼,棱角分明的脸庞充满了少年人的活力,这两个少年郎便是徐嗣业的次子徐绍,不过十二岁,以及徐嗣俭的长子徐纯,十四岁年纪。徐绍看见父亲和兄长回来,心中十分开心,高高兴兴的与徐纯拜下去:“祖母,我们下学回来了。”徐氏兄弟因为长乐大长公主的关系,八岁的时候便获准去太子读书的崇文馆一起念书,因为路近,中午便回府来用午饭。徐绍站起身来,转过脸来对着父亲与兄长行礼,徐纲连忙扶住:“三弟,不要多礼了。一年未见,倒是长高了不少,也壮实了许多啊,为兄怕是之后要打不过你了!”说着露出了诙谐的笑容。一位大长公主仍在,徐家两兄弟便没有分家,子女的排行便在一起不加区分了。
徐嗣业微笑着看两兄弟玩笑,看着徐绍说道:“纲儿说得没错,确实壮实了许多,不知道读书习武有否跟上啊,可曾偷懒?”大长公主看着三孙子笑的开心:“老二不必如此管着他,绍儿自小读书习武是极其用功的,可曾有过半分懈怠?倒是纯儿,没有弟弟用功,但也是极好的。”徐绍与徐纯听见祖母夸奖心中欢喜,互相看了一眼,又急忙低下头去。
这时,丫鬟婆子们前来问大长公主午饭如何摆放,她见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十分愉悦,便命她们将午饭摆在自己的后堂。大长公主看着眼前济济一堂的儿孙,十分欢喜,只是幼子徐嗣俭尚在府衙办事不能回来,算是一点小缺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