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皇帝降下了旨意,以李贤任江北大行台尚书,专管江北六郡,有先斩后奏之权,九月二十是千秋节,节后即赴任。
徐绍并没有感受到官场上此时蕴含着的肃杀之气,依然在崇文馆中念书。今日,崔浩在讲完经书之后突然起了与学生们讨论时政的心思,恰巧最近南方地区处在多事之秋,崔浩便让大家各抒己见,谈一谈对此事的看法。
岳忠平是一个急性子,当即抬起脑袋恨声道:“老师,学生以为此事当以雷霆手段解决,杀一儆百,震慑贪赃枉法之辈!”崔浩淡淡一笑,随即抛出一个问题:“可是当地世家大族根深蒂固,与地方官勾结一气,已经是国家的顽疾,圣人早年也曾经如此行事,但无济于事,你有什么办法嘛?”岳忠平低头垂首不语,面有难色。
徐绍与他交好,见好友被问住了,躬身答道:“老师,学生以为,江北诸郡,武帝末年才被国朝收复,后来不过两年,武帝驾崩,惠帝即位。惠帝宅心仁厚,不忍苛责南方士族,他们便渐渐无法无天起来。”讲到这里,太子暗暗点了点头,就听徐绍继续说道:“到了先皇的时候,十虎惑乱朝纲,江北便更加肆无忌惮,至圣人即位,积弊已深。正如老师所言,圣人对强占田地,破坏国朝均田制度的江北士族已经多次严惩,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为今之计,当为从京城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去推行改革,另外,当有一员大将前去为江都都督,控制好兵权,让那些心怀不满的门阀有所忌惮,如果他们有所动作,也好快速解决。”说罢,徐绍重新恢复坐姿,冷静的眸子望向崔浩。崔浩心中惊奇,一个不过十二岁的孩子,竟然能和圣人不谋而合,这个徐绍虽然平时就思维敏捷,但今日却是让崔浩必须重新审视这位少年。太子听了之后大乐,毕竟也才十六岁,忘了稳重矜持了,笑道:“徐三郎所言极是,此策大妙!”崔浩也开口表示嘉许,众人又讨论了一阵,快临近中午了,崔浩便下课让中学生回去用午饭。
赵坚此时无比佩服徐绍,他本就是重武事,对于各种策论不感兴趣,与赵贤说道:“大哥,徐绍表哥好生厉害!弟弟便是想上一天也考虑不到。”赵贤素来喜欢这个弟弟,也笑道:“对啊,徐家三表弟十分聪明。”说笑着往皇后宫中去了
另一边,岳忠平和徐纯徐绍一起往外走,笑道:“三郎,谢谢你了,不然我又要尴尬了。”徐绍微微一笑:“大郎不必如此,大家朋友,本该如此。”徐纯也笑道:“我家三弟素来机敏,今日又出了一个大风头,来日岳大郎还不。。。嘿嘿。”徐绍看着自家二哥只是笑而不语,徐纯与岳忠平一样,都是武人做派,于这些事情上不是很用心。三人笑闹了一会,岳忠平问徐绍和徐纯:“诶,我想起件事,再过一会儿圣人就要准备冬狩了,你们都有准备吗,徐三郎箭法了得,到时候可一定要好好表现才是。”徐纯听到也很兴奋,今年秦军大胜归来,冬狩正好体现军威国威,也是他们这些世家子弟表现的好机会。
徐绍说道:“鲜虞的王子到时候就来了,听说他们北人熟于骑射。”岳忠平轻蔑地一笑:“精于骑射又如何,还不是我大秦军队的手下败将?”徐绍严肃起面孔,冷静的眸子望向岳忠平,让他不自觉的冷静下来,只听徐绍说道:“岳大郎,我们虽说也是从小开始练习骑射,但并未上过战场,听说这位鲜虞王子,不过与太子殿下一般年纪,这次已经上阵作战了。”徐纯也说道:“是啊,岳大郎,演武场和战场,差别可大了。”岳忠平心中仍有些不服气,手一挥,说道:“那我们更得好好准备才是,不能让鞑子抢了风头!”徐氏兄弟不禁好笑,这个岳大郎性子鲁直,不知到时候会如何?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千秋节前两天,西京渭阳府早已经是装饰一新,等待着庆祝圣人降诞,各国观礼的使者也陆续到来。然而这一切都不如一个消息来得振奋人心,长期镇守北境的圣人亲弟,北方六镇中最重要的北地郡都督,宁王赵熙回京了!这可是一件大事,自从景宁十二年赵熙出镇北地郡以来,这位帝国内最尊贵的亲王终于返京了。
赵熙同他的兄长虽然都是李太后的儿子,性格却迥然不同,赵烈更为外放,嬉笑怒骂皆是随性而为,赵熙则更加内敛,为人刚正不阿近乎冷酷,但行军打仗却是一把好手,此次北伐,他便是东路军的统帅,一路高歌猛进,几乎让鲜虞人怀疑他的军队才是主力,极大的减轻了赵烈面对的抵抗。而正因为赵熙为人太过刚正,百姓对他更多的是畏惧而不是爱戴,毕竟相对于他,更加爽朗的赵烈才更易于受到百姓的爱戴。
宁王进城的时候受到了百姓的夹道欢呼,大家都目睹了这位亲王的风采,赵烈也火速的宣赵熙进宫面圣。赵熙未换戎装,快速的来到了兄长的跟前。赵烈看到弟弟很激动,免了他的叩拜,两人长谈了许久,期间屏退了所有宦官侍女,直到了掌灯时分,赵熙才离开皇帝办公的崇政殿前往太后的慈宁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