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从落草为寇开始()”!
文聘终究还是凭着兵力优势抢滩成功,沈弥所率部在箭楼给予文聘一定程度的打击后,不得不再度后退。
眼看曹军势大,沈弥最终只得下令全军退守城中,以待救援。
文聘部得以大举渡江,在芜湖城外扎营。
毛玠谏道:“不趁敌军疲弱一举拿下芜湖,将军却在城外扎营?倘若敌军援军一到,吾等皆错失良机矣。”
文聘向来沉稳,认为强攻城池本就是无奈之举,战损极其严重,况如今军士因渡江之战已消耗大量体力,倘若强行攻城,只要沈弥在城中稍微有一点点防备,自己这边就要吃大亏。到时候就算勉强攻下芜湖,也难以久持。
故而文聘说道:“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今将士俱已疲惫,不宜强攻。而沈弥以少敌多,也不敢轻出。如此我们在城池周围扎营,又在去春谷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挡住敌人援军。使沈弥陷于孤城,然后可以诱降。”
毛玠问道:“倘若沈弥不降又当如何?”
文聘道:“到那个时候,我军士气、体力俱已恢复,再行攻城不迟。”
毛玠默认。
对于文聘的言不听、计不从,毛玠心里有数。
文聘曾是刘表帐下的大将,久随蔡瑁、张允,而蔡氏乃荆州大族,你要说文聘和蔡瑁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不现实的。换个思路,倘若文聘与蔡瑁没有关系,那么文聘在刘表帐下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后来蔡瑁、张允因周瑜的反间计枉死,恰恰是于禁、毛玠二人取代了他们的位置。
所以毛玠认为,文聘会不会是因为这件事而对自己心怀芥蒂?
当然,怀疑归怀疑,却完全没有问的必要。
倘若文聘真是因为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所芥蒂,他会承认么?
不过在文聘看来,倒并不是因为蔡瑁、张允之事对毛玠有意见,而是毛玠善于内政,于水军方面,属于外行人管内行人,故而他的诸多建议在文聘看来并不妥当。
毛玠道:“既然将军有诱降沈弥之意,玠愿为使。”
文聘知道毛玠与自己的意见相左,但现在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遂许其入城去见沈弥。
沈弥正愁退敌之策,忽闻毛玠来见,知其来意后,遂心生一计。
少时,沈弥令人设宴款待毛玠,又屏退左右,给毛玠说话的空间。
毛玠道:“今大魏天子乃汉朝禅让之正统,天下向往,海内归心,满朝文臣良将数以千计。将军何不顺天时,安国民,为天下苍生设想?”
沈弥叹道:“我欲归降大魏久矣,恨无门路。”
毛玠:“???”
看你昨天抵抗的样子,不像是想要归降大魏的哟?
当然,也可能是借昨日一战,展示自己的战力,提升自己的价值。
毛玠道:“将军既有此意,可约期献城?”
沈弥道:“某一人势孤,恐献不得城。可容吾与心腹商议后,再与孝先(毛玠字,前文误)约定具体的日期与献城方式。”
毛玠道:“既如此,玠请告辞,静候沈将军佳音。”
沈弥送走毛玠,与身边人商议如何借献城之机,将文聘、毛玠坑死在芜湖城中。
那毛玠回到军营,将沈弥欲降之事告之文聘。
文聘大喜,道:“孝先立此大功,事济矣。”
毛玠道:“不然。吾观沈弥有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