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知道自己的后勤能力是不能支撑两个战场作战的,所以作战不到一月便自己主动撤军。
楚逸继续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北明也意识到了自己后勤的不足,大力开发燕云之地,又将自己的矛头对向了占据东北一隅的辽国。
大周与北明都在积蓄自己的实力,唯有魏国一片乱象,虽然外部危机解决了,但是内部危机越发地严重。
魏国北境一位将军因为战败的缘故,论罪应当被废为庶人。这位将军十分不甘,领着自己麾下的三万大军起事,与魏国境内的其他叛军呼应,一时间竟然割据了魏国北方的四个郡,声势大振。
武宁二年七月,三路叛军联兵四万,进攻大梁城。不过这些叛军被大梁城的守备军轻易地击败了,没有对大梁城造成威胁,可对魏国朝廷的威严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之后漫长的时间里,魏国都是在与各路叛军斗争,国力一路下降。
到了武宁四年,东周国力恢复了元气,百姓安居乐业;北明也灭掉了小国辽国,占据了一片肥沃的平原。
这次,做好准备的周明两国都把目光转移到了魏国上来了。
魏国里的各路叛军如同跗骨之蛆,不断侵蚀着魏国,魏国却也无法根除,现在的魏国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了。
武宁四年三月十五,北明的齐王公孙海再度领兵南下,征讨魏国。
武宁四年四月初一,楚逸宣称有一个魏国人居然在周国境内杀了一个周国人,这是魏国对周国的严重挑衅,于是大周对魏国宣战。
楚逸御驾亲征,领兵二十万,从汝原郡出发,直取魏国的南部,北明则是从魏国的北面开始进攻。
当世最强的两个国家同时对魏国动手,魏国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北明还需要一座城一座城地打,楚逸则轻松多了,大部分的城池都是不战而降。毕竟相比北明的残暴,楚逸显得太宽厚了。
大部分的魏国官员早就想投奔楚逸了,有些更是已经暗中投靠楚逸了。
到了武宁四年八月,楚逸夺下了魏国整整八个郡,并且包围了魏国大梁城。
北明打下了魏国北方五个郡,与楚逸大军对峙。
楚逸包围大梁城后,派了使者进城与魏皇谈判。
魏皇高坐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上,看着自己手下或惶恐不安,或身怀异心的臣子,内心五味杂陈。
“来使是何人?”魏皇高声问道。
“回魏皇帝话,本使为大周皇帝陛下设立的军师台左仆射许少城。”
“楚逸明明说过不会主动进犯他国,为何兵围我大梁?”魏皇质问道。
“魏皇帝陛下,当今天下的局势便是强国存,弱国亡,陛下又何必计较这些。我大周皇帝素来仁厚,顺安侯张添,海陵王姜玉桓可都被我大周皇帝恩养着。
难道陛下觉得北明皇帝公孙璨会对陛下更好?”许少城如此说道。
这句话立刻得到了许多魏国大臣的认可,楚逸行事不激烈,这是楚逸的大周优于北明的地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