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一个出生在彝族地区的小子,家庭一般,父亲是一位严厉的人民教师,母亲是为了家庭,甘心做一个全职太太的女人,家里就余华一个孩子,从小伴随着父亲的严苛及母亲的溺爱长大,没有主见,也没有理想,从幼儿园到高中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因为家里管得严,母亲又一直在身边陪伴着余华读书、生活,这让余华成了一个有着不安分的心却没有不安分的胆子的人,高中在一个市里还不错的学校,平时打打篮球,上上网,意淫一下女人,暗恋一下女孩,不敢,也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在学校也默默无闻,在班级也平平无奇,成绩依旧一般。一般的家庭,一般的人,一般的学业,也许也就只有一般的人生了。
三年的高中生活波澜不惊,就这样说快也不快的度过了,数学奇差的余华,理所当然的只能考两百多分,恰好过了省专科线,也只能选一个几乎没有人知道的专科大学继续混日子。高考成绩出来那天夜晚,余华早早得躺在床上,他知道自己考不出好成绩,也不会出现那个严苛的父亲期望的奇迹,根本没有和同学一样,争分夺秒的查询高考成绩,还是父亲在蹩脚的用着家里的座机给余华查的成绩,父亲暴躁的打开余华的房间门,将一本大学志愿报考指南扔到余华床上,“你睡什么觉,考这么点分,你还好意思睡,快翻翻书看看自己能读哪里吧”。余华没有说话,这些话和平时父亲骂的语言比起来已经温柔许多了,他坐起来,拿着那本志愿报考指南书,心里很愧疚,愧疚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愧疚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他放下书,但是怎么都睡不着。
余华依然没有主见,没有想法,他在等和他差不多成绩的同桌的志愿,想着能和一个臭味相投的同桌在一个学校混日子也是不错的,最终,余华跟着同桌选了一个能录取他的离家最远的学校,而他的同桌,因为没有少数民族照顾分的原因,没有和余华进入同一所大学。
九月,夏日炎炎,余华拖着一个很落伍的行李箱下了火车,他第一次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来到四川最边上的一个城市读书,SC省GY市,这里和余华高中读书的XC市都属于旅游城市,没有什么重工业,空气好,自然资源丰富,但余华比较失望,他感觉自己从一个大山里来到了另一个大山里,他感觉自己还是没有走出去,但这里没有家人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坐着学校安排接送的大巴,来到了因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大学,很荒凉,连余华期待的篮球场居然都还没有竣工,他在学长的带领下,懵逼的走完了自己的新生手续,坐在寝室里,余华心里突然很想家,很想那个可以一回去就可以吃饭的家,恍神快一个小时,余华身上流满了汗水,他一下惊省,自己不能再这样了,好不容易离开了父母的襁褓,能够自己施开手脚了,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余华知道,如果再和从前一样,过着庸庸碌碌的人生,那也太对不起自己心里隐藏很深的那个不羁、放纵的自己了,余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个可以算小也可以算巍峨、可笑的想法,要活出和从前不一样的人生,要活得有价值、有希望,虽然那时的余华还不懂怎么去活才算有希望、有价值,但他至少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追求,第一次感觉自己因为雄心壮志而浑身充满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