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愿意放弃省城的工作,为了一个双薪而在桐城这样一个只有鸟拉屎的地方呆下去,只是暂时性的几个月。古人形容一个地方差,常用鸟不拉屎这个词,现实刚好倒了个个儿,只有钢筋水泥的大城市里,才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可却是人最喜欢的,鸟常拉屎的小县城,才真正留不住人。80年代是这样,以后的年代里更是这样。
????“内退手续,我了解了一下本次到桐城农药厂来的二十四名省城员工,其中七人已经超过五十岁,农药厂的政策规定,一线员工的退休年龄为55周岁,他们七人已过了五十岁,在企业内升级已没有希望,其中有几个家里条件不太好,急着要多赚点钱,如果能帮忙向姚院长说个情,办理内退手续后再返聘到酮城农药厂,那么,我们的大班组长问题就真正解决了。”王进水给出了个主意。
????内退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文件说的是针对没到退休年龄但身体情况较差的一线操作工可以提前让子女接班,自个从企业内部办理退休手续,在内退到正式退的这几年里,由企业内部根据企业的文件发放退休金。文件说的是针对身体情况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相反,就是身体好的,在外面有门路的年纪超过五十岁的职工办了内退,而没门路的,只能在原厂继续做操作工贡献余热。该内退的退不了,不该内退的在外赚另一份工资,但同时,退下一些员工,总可以多安排几个待业青年,局部地解决分配的压力,所以,各个企业都是睁个眼闭个眼的,只是各地的农药厂情况都有些特殊,主要原因是农药厂工作环境有恶臭,即使在省城,也是处在省城的乡下,地方偏僻,招人不易,所以,在内退的执行中,是实打实地按国家政策来的,没有门路别想打折扣。
????一个萝卜一个坑,其它厂的坑有外面的萝卜等着,而农药厂的坑如果萝卜被拨了,没有新萝卜愿意到这个坑里来,这是摆在眼前的差别,工人想内退,企业不放人。
????在本次桐城农药厂招人中,周副县长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一个小县城的待业青年都不肯到农药厂来,省城的待业青年自然也同样不会到省城的农药厂里工作,人同此心。
????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叫做各打五十大板,酮城农药厂是化工研究院与地方合作的样板工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任务,政府追责下来,化工研究院与桐城地方县政府都逃脱不了这个责任,被各打五十大板。并且,只要45人给酮城农药厂,这在数量比原来的二十多人全留在那里压力轻多了,姚院长思量再三,答应了这个要求。
????“这七个......
人中那几个有意向留下来,你们把名单报给我,我向陈厂长打招呼,给他同等的临时工名额,暂时解决这个问题。”电话那头,姚院长回复。
????经过一番私下的交谈,宣利康、迎春岗、范东阳、徐正东等四人表态,只要办下内退手续,他们可以留在桐城农药厂。
????不知道姚院长是怎么与陈厂长协商的,名单报去后不到一天,周副县长电话过来,告诉说这件事情落实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