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朝香宫鸠彦的死传到日本,很多日本民众震惊过后非常愤怒,认为这是对全日本的挑衅。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天皇是日本的“神”,皇室成员为此也增光不少,这些年来的教育和日本的飞速发展,这时的日本民族自信心非常的膨胀。
这次在日本本土的反应非常激烈,朝香宫鸠彦亲王所代表的的意义和普通的日本将领不同,他们很多人自发集会游行,要求报仇和找出凶手。
这时的日本,奉行的思想中有两个很主要,其中一个是对天皇的崇拜和“武士道”精神,表明一套背后一套的日本军方,就是利用了这点。
当年,日本为了建立一个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壁垒,同时为了建立起一个可以支持军事建设的经济,明治时代的日本把重工业当做了它的第一要务。
由于没有任何基础,但因为惧怕外国的控制而拒绝外国投资,日本不得不白手起家,而且要独自摸索前进。日本明治政府处理问题时,采用的可能就是按照其他国家以前遇到类似情况时所采取的那些办法。
另外一个则是思想,些推翻了德川幕府、领导了明治维新的人中,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武士出身,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日本的精英阶层,对领导者来说,精神上的纪律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武装手段。
当时,这个观点成了大多数高层的共识,他们认为,一个军队依靠的不是枪炮舰船,而主要是爱国主义的感情。
正是在明治时期的军队中,“武士道”这个词第一次广泛流传。这个词深深根植于日本的历史中,它包含了对诸多古代道德理想的追求,如自律、对上级的忠诚,以及面对死亡时的英勇无畏。
另外就是天皇,《教育敕语》要人民“永远忠诚虔敬地团结在一起”,号召天皇的臣民们要“增进大众的福祉,增进共同的利益”,并且要“尊重宪法,遵守法律”。
然后就是强烈地劝勉,要人民担负起义务,在即使无望取胜的冲突中也要奋力作战。
诏书中说道:“无论发生了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勇敢地为国家贡献出自己,以此来保护和维持我们皇权的繁荣,使之与天地同存。”
在其他大多数国家,这种诏书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宣言,而且很快就会忘在一边。
然而在日本,对于全国各地的学校来说,宣读《教育敕语》已经变成了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任何人如果要接触写有这些神圣词句的纸卷儿,都要按要求戴上白手套。有的校长不小心将诏书掉在地上,或者在宣读中发生了错误,就会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谢罪。
这种事例确确实实地存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可以不抢救,第一个要抢救的就是诏书,这种情况就更加不用说了。
整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是以培养强烈的爱国心为目的,而爱国心又集中在天皇身上。
课程中包括道德课。崇敬自然神迹的古代神道退隐下去,而由日本国家和天皇占据优先地位的好战的现代神道教则在道德课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