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43年春季,国际形势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日本和另外两个公约国,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改变,他们现在需要考虑的,不再是瓜分世界,而是如何避免彻底失败。
在俄国,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遭到了惨败,他们想迅速打败苏联的希望破灭了。
在地中海地区,同盟国在阿拉曼得胜,并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以后,着手征服北非。
对于墨索里尼来说,这种在非洲的败退如果不能加以制止的话,就会给他带来毁灭。
日本自己还未曾遭到任何决定性的失败,但是在瓜达尔卡纳尔等地的失败,失去了大量精锐部队和海军的力量,就连他们的联合舰队司令官也被击毙。
现在还在进行的新几内亚的战役中,已经被盟军牵制了大量的空军和海军力量,而且形势并不是很让人看好,虽然东条英机政府脑中的幻想还没有破灭,但是日本领导人中比较具有远见的那些人也能够看到,一旦德国和意大利被他们的敌对联盟所打垮,日本也将遭到同样的结局。
另一方面,苏联已遭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他们是否会有力量把德国人赶出自己的领土,虽然还不清楚,更不用说攻入德国了。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陆军将领们倾向于认为,在苏德前线上可能会形成一种僵持局面。
他们认为这将延长欧洲的战争,从而给日本以充裕的时间来加强大东亚的防御。
外务省则相反,认为德国可能会屈服,日本最好还是在这种情况发生之前设法摆脱战争。
但是军令部却不同意这个意见,东条同意如此。
不过有一点日本人很清楚,他们不打算介入对苏作战。
但希特勒仍决心要打倒苏联的这位独裁者,并且仍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因此,希特勒再一次要里宾特洛甫通过大岛催促日本政府在远东配合德国,进攻符拉迪沃斯托克;
日本政府的借口让德国人很无语,他们认为,南下作战一样可以配合德国,只要拿下澳洲,占领印度。
这个话只能听听,德国并没有看到日军有这个能力,现在美军已经开始慢慢掌握主动权,如果短时间日军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到时盟军就可能进行战略反攻。
轴心国之间各有算计,盟国中一样如此,拿太平洋战场来说,在阿卡迪亚会议上,盟国已经委任韦维尔将军去保卫那个受威胁的地区。
但是要求他建立起来的统一的盟军指挥部还没有开始工作,日军的攻势已经把它打得粉碎了。
1942年1月10日,韦维尔到达爪哇的巴达维亚来就任他的新职。可是要他统率的部队实在太少了。
盟国的海军显著地不及日本,盟国的空军甚至处于更不利的地位。日本人具有海空两军的优势,几乎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攻击,他们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和西南太平洋的岛屿上一处又一处登陆,还在马来亚包抄到英国的战线后方,并且威胁着澳大利亚。
在阿卡迪亚会议上决定成立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部时,事先并没有同荷兰商量过,因此荷兰感到不快是可以理解的。
不仅是荷兰人难以应付,澳大利亚人也对他们本国的安全感到一种强烈的忧虑,他们不愿意看到澳大利亚部队或舰艇在其他战线上支撑不堪一击的防御。
当日军进攻开始时,澳大利亚有四师人驻扎在中东。澳大利亚政府自然想把这些有作战经验的部队调回本国,而且越快越好。在新加坡,澳大利亚损失了接近一个师的兵力,这使许多澳大利亚人确信,英国的司令官是笨拙无能的。
美国人在巴丹进行的抵抗和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惨败两相对比,使他们越来越把得救的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
当船舶问题获得解决后,澳大利亚在中东的四个师里有两师人立即起程回国。
领先的一个师刚绕过印度次大陆的南端时,突然又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
韦维尔以美英荷澳联军战区最高司令官的身分决定,缅甸是这些开往本国去的澳大利亚军队最需要去的地方。
日本军队已经开始攻打缅甸,并且有切断滇缅公路的危险,但是及时的增援看来或许可以阻止日军的前进,甚至迫使他们后退。
丘吉尔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希望能说服澳大利亚政府同意。他的意见是假使美国军队能去澳大利亚本土保卫那个大陆。
阻止日军在东翼的前进,那末澳大利亚军队就可以在缅甸同样地阻止日军在西翼的前进。正当澳大利亚人横渡印度洋时,美国部队实际上也正在横渡太平洋开赴澳大利亚。
从军事观点来看,这个计划即使有点冒险,似乎也是非常合理的。谁也不能肯定,澳大利亚人会及时到达缅甸,也不能肯定他们的人数足以阻挡住日军。
但是丘吉尔的计划并没有考虑到澳大利亚人的心情。因此,1942年2月20日,即在新加坡沦陷后的第五天,当丘吉尔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同意把他们的一个师调往缅甸时,他遭到了坚决的拒绝。
而由于丘吉尔的轻率行动,局面变得更糟。他感到时间的重要性,没有等待澳大利亚政府的答复,就命令那些载运澳军的船只朝北驶向缅甸。
这只能激怒澳大利亚人。他们记得希腊和新加坡两次战役,感到英国人又一次准备把澳大利亚部队投入一场危险的赌博,这场赌博可能会使澳大利亚本身有受到侵略的危险,柯廷首相断然重申他的要求:澳大利亚各师应予调回,丘吉尔只得同意。2月23日,他在一个简短的电报中答应照办。
这件事不仅严重地挫伤了澳大利亚对英国的忠诚,而且还标志着这样一个重要的迹象,即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部已走向瓦解,盟国在对日作战中的有效合作也已经结束。
就理论上讲,澳大利亚政府接受韦维尔作为最高司令官,但到了危急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接受他的计划去保卫由他负责的地区。应当说明的是,澳大利亚人决不是违背了他们应尽的义务。
韦维尔和丘吉尔想调往缅甸去的军队,并没有正式拨给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部。他们都是回到本国去的,韦维尔和丘吉尔都无权命令他们去执行任何任务。
虽然如此,澳大利亚的拒绝却使韦维尔丧失了在陆上组成一条抗日战线的唯一残存的希望。
在澳大利亚拒绝向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部派遣陆军增援部队后,接踵而来的是一场海军的灾难。
942年2月27日,爪哇海的战役摧毁了或击溃了盟国的海军力量。残余的舰队向西撤退到锡兰或是向南撤退到澳大利亚。
自然,英国的舰艇向西驶去,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舰艇则向南驶去。荷兰人妄图留下来,保卫爪哇,但这项工作是办不到的,只有极少数荷兰潜艇逃脱了。
3月1日,日军在爪哇登陆。仅仅一星期后,荷兰人就放弃了爪哇岛。
从这个时候起,美国才算真正在远东战场上开始有了真正的主导权,和英国不同,美国首先看重的合作对象是重庆政府,他们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个古老国家牵制着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无比巨大。
英国眼前虽然没有能力主导远东战场,但是却不愿就这么放弃他们的利益和影响力,所以在拉重庆那位光头委员长入缅问题上,英国人才会那么担心。
丘胖子很清楚,如果美国愿意花费重金去帮助重庆那位,肯定可以整训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来投入到东南亚战场。
英国人更希望他们自已来打败日本人,但这个前提,必须在欧洲战场取得胜利才行。
上面的博弈,反而便宜了章非。
他们人不多,但是位置却极为重要,英国人现在急需修建一条中印公路时,章非这支部队正好牵制着日军,卡在这中间位置。
美国开始以为这支部队是坚持不了多久的,马歇尔等军方高层,没有一个会相信这点,不过事情的变化却让他们不敢相信。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把当时部署在印度的第三航空大队调到章非那边的原因。
日军两次突袭,打的印缅边境英联邦军队大败,英国人为此很恼火,他们认为这个和美国调走第三航空大队有很大关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