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纤最后还是选择来到101号房间房门面前。
房门虚掩着。
如果都有现成的答案摆在面前,你还会自己解题吗?
哪怕这个答案不怎么样,但只要能将“答题”应对过去,那它就应该是首要选择。
廉纤觉得自己的决定一点也没错,换个人来也会是同样的选择。
除了鲁尔。
看着去而复返的廉纤,鲁尔有些不解。
今天一个个都怎么了,怎么都喜欢当“麦乐客①”?
房间里的氛围因为廉纤的到来而变得微妙起来,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保持着沉默。
廉纤的目光在刚刚畅谈着的两个人身上游走着,意识到自己来的不是时候。
廉纤敏锐的观察到,那个女孩儿的眼角还挂着泪花。
“还有什么事情吗,廉纤先生?”率先打破沉默的,是这个房间的主人。
“啊,我不知道。”廉纤下意识的回答道。
房间里的其他两个人听到廉纤的回答也有些懵。
“啊,不是。我是说,如果你们在忙的话,我可以等会儿再过来。”
意识到自己讲错了话的廉纤连忙解释道。
显然,在推门进来的一瞬间,廉纤的脑海里多了不少奇奇怪怪不着调的画面。
就好像某些电影桥段里的画面。
关于这一点,廉纤自己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想多了。
“不,你来的正是时候。”正当廉纤在自我反省的时候,鲁尔却突然来了一句。
这下房间里又沉默了下来。
廉纤和梅丽尔两个人都直勾勾的看着鲁尔,这让鲁尔有些自觉失言。
“我是说,你们两个之间也许会有不少话题。梅丽尔,你不是想知道那些诗出自哪里吗?”鲁尔飞快的转动脑筋,为自己的话寻找依据。
梅丽尔也顺势看向廉纤,两人第一次面对面直视着对方。
“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位诗人。”梅丽尔道,随后看向鲁尔。
“事实上,你说的没错,不过你误会了我的意思。”
鲁尔顿了顿,道:“廉纤先生确实不是诗人,这里也没有什么诗人,那是大城市里才存在的人。”
话音一转,鲁尔又道:“不过,廉纤先生他的朋友是一个热爱诗歌的人。韦德里的诗,大部分都是从廉纤先生的朋友那里听来的。”
说完,鲁尔看向廉纤,梅丽尔也跟着看向廉纤。
廉纤也明白了眼前的两人在说什么。
“乔确实热爱诗歌,他尤其热爱麦卡利斯特②的诗。”
“麦卡利斯特?”这个名字梅丽尔并没有听过,不免有些疑惑。
“是的,他因为胃病而英年早逝,作品流传度不高,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廉纤对梅丽尔解释道,引来鲁尔侧目。
新世纪对于城市和城镇的教育投入并不多,城市和城镇之间的投入更是差距很大。
据廉纤了解,大部分城镇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超过六门,只有城市必设课程的三分之一。
除开历史、语言和安全这三门课程外,城镇在学校其余课程开设上基本上就量力而行。
这,还是现在的情况。
城镇里也鲜有人呼吁增设课程,城市里也没人关心城镇的事情。
新城政府也是有心无力,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在教育上整改。
因此,诗歌专修这种课程,只有大城市才会有,这也是鲁尔为什么说只有大城市才有诗人的原因。
梅丽尔并不清楚这些,对廉纤的解释深信不疑。
梅丽尔折返回来,是因为韦德里在最后一封信里面提到了他的“最终之作”。
那是他准备在婚礼上展示给自己的礼物。
梅丽尔已经领取到了韦德里的遗物,但是却没有找到那首“最终之作”。
也许是韦德里还没有抄写,又或者是抄写后放在了别的地方。
梅丽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只好来求助看上去最有可能知道问题答案的鲁尔。
但鲁尔也不清楚,他只知道确实有这么一个“最终之作”的存在。
韦德里的信他也看过。
韦德里来自北边最偏远的小镇,那个小镇现在已经除名。
那个小镇只开设过安全这一门课程,这还是为了约束孩子们而开设。
后来和其他几个类似的小镇一起向南迁移到西里镇,情况才好一些。不过那个时候,韦德里已经十七岁了,已经没时间学习其他的课程了。
韦德里十八岁的时候就选择去军队发展,从一个不在册的副兵到正式的士兵韦德里只花了两年时间。
一年以后,韦德里便被调到了乌首镇,也就是梅丽尔的家乡。
那个时候韦德里只有二十一岁。
韦德里也是在遇见梅丽尔以后才重新开始学习写字和正式的书面表达,之后就来到了黑森林。
鲁尔不觉得韦德里会有机会系统的接受诗歌写作的教育,关于最终之作是韦德里自己创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但问题是,这首最终之作存在的可能性很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