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在来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生态环境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那么微生物带来的疾病应该排在第一位。毕竟这里的生物明显是接近地球的碳基生物,只要还是血肉之躯,不论什么猛兽遇上电磁突击步枪都只有饮恨西北一条路。
不过,杨新星还是决定不返回逃生艇穿戴三防防护服。虽然动力外骨骼的面罩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毒气、烟尘进行防护,但还是有一定的过滤微生物的作用。除此之外,他体内的纳米机器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步入森林,杨新星观察起了这些植物。虽然有些植物的外观和地球的植物品种十分相似,但这毕竟不是地球,不能随便确定这些植物的价值。总的来说,这片森林与地球的热带雨林惊人的相似。
这颗星球上指南针可以正常使用,“太阳”也是东升西落。行进了大概两公里,新奇的动物植物不少,但没有发现任何文明的痕迹。杨新星决定原路返回。
他的逃生艇,虽然用的是个“艇”字,但也是相对于当时的人类飞船来说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空间跃迁仪的体积相当庞大,特殊星体运输舰半个月球大的船体里,就有三分之一被它所占据,所以人类文明的飞船只要装备了空间跃迁仪,就不可能太小。几百米长还能空间跃迁的飞船只能在联盟那些比较强大的文明里见到。所以,这艘足足四百七十五米长的瓜子型逃生艇确实担得上“艇”的称呼。
———
回到逃生艇,在虚拟世界玩过不知道多少次“穿越”剧情的杨新星已经做好了未来的初步规划。
位于后部的等离子引擎和核聚变反应堆同艇首的小型曲率引擎一起占据了他的逃生艇近一半的空间,不过它们已经被空间裂缝基本削没了,还有顶部的360双联装电磁炮台去给它们陪葬,只留下了它的弹药仓在船体内孤独终老。如果不是四个反重力阵列有三个还能正常运转的话,杨新星这次恐怕就不是迫降异星,而是直接坠毁了。
不过,位于船体中部的储存舱和、生活区和制造区,以及飞船中央电脑包括其数据库都基本完好,这就让杨新星有了好好活下去的可能。
逃生艇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联邦舰队无法及时救援的情况,所以逃生艇会配备不少小型工业设备和一些材料,配合3D打印机和飞船数据库中储存的大量技术与图纸,可以生产一些简单的设备。联邦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的模拟显示,在各种资源比较丰富的星球上,一名普通人类凭一艘逃生艇造出早期的大气层内飞行器并没有太大困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