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边过道上,搭着一个大大的棚子,上面挂满白条,棚子中央一个高高的奠字扑在上面,前面正对着的胡同,摆满了纸人纸马,花圈花篮。
棚子里,一个大大的实木棺材摆在中央位置,左右男女家眷以棺材为界限,泾渭分明的跪在两边,身上穿着孝服,而林逸,也是其中一个。
爷爷死了,在病痛中坚持了四五个月之后,终于撒手人寰,告别了着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尘世。
此时诛仙已经完本,龙蛇在继续更新中,因为爷爷的死,林逸不得不回到家乡,披麻戴孝给老人家送终。
虽然他心里并不怎么接受这个世界的亲人,但人总是矛盾的,更何况,他也是利用这与地球如此相像的亲人,对自己的过往告别。毕竟,除了时代背景有所变化,其他的无论是众人的相貌还是性格,都太过相像了。
只不过……假的终归是假的,而且,他也早已不是当时的他了。
这个世界因为未遭重创,所以一些传统的习俗依然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民间,农村之地,依然大程度的遵守古法,不像城市之中,已经有所改变。
人死后,丧葬之礼,分为:初死、告丧与奔丧、殓、铭旌、作法事、出殡、守孝等程序。
人死之后,先要告丧、奔丧,也就是通知亲戚朋友,邻里相亲,家中有人过世。古时在人死当夜,会敲锣相告,而现在虽然还遵守古法,但却有了些许改变,或者说取巧,不再敲锣,一挂鞭炮足矣。
之后就是殓,殓分小殓大殓,小殓时给尸体裹上衣衾,此仪于死之次日早晨进行,其过程是:先在床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绞上铺衾,衾上铺衣,再举尸于衣上,然后依相反的顺序穿着装束;束绞时,绞要掰开末端,然后掏上冒(装尸体的布袋,分上、下两截,上称质,也叫冒,下称杀),上盖夷衾(覆尸的被子)。至此,亲者痛哭,哀止,小殓礼成。
大殓即入棺,也称“入室”、“入殓”等。入殓时,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如子多,则其余子均抱腰,请来的亲友或举重(抬棺人员)四至六人,用绸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将尸体的脚放入棺内,然后缓缓将尸体平放入棺内。再用红线拴一枚方口铜钱,由上而下对准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红线从棺头中线拉至棺尾中线,拉直后,看尸体鼻子与棺头、棺尾中线,三点是否成一直线,如果不成一直线,即调整尸体位置,还有的用一根细棉绳,两头各系一枚方口古铜币,挂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绳子上入殓。尸体放好后,抓绸巾的亲友迅速解下绸巾,拴在自己腰里,俗称扎了此巾,将来腰不疼。尸体放入后,再于尸体两侧分置死者生前所爱之物、衣服、穿戴、饰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有的入殓时还在尸体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取绵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孙人丁兴旺。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体上,依次叠盖亲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条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至此,入殓结束。
之后是盖棺,然后就是铭旌,到此时,家眷早已该穿上丧服。
铭旌亦是古礼,也就是人死后,按死者生前等级身份,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以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称之为铭旌。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
之后请和尚道人做法,七日之后,便是出殡。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uukanshu.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不过如今,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
之后就是守孝:尊亲死后,服满以前,居住在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称“守孝”。
古代守孝需三年,但在快节奏的现代,已经压缩到三个月了,甚至有些地方,紧紧七天而已。毕竟此时不是古代,若当真三年不做任何事,不与任何人交往,无法工作,那岂不是饿死。
但三年内不贴对联,不去给别人拜年,不放鞭炮等礼节还是会遵守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