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层的货物店会因为上层茶水铺的客人而增加进出的客流量,其中就会有一部分人看了之后想要掏钱顺带买一些东西回去。同样,进入货物店购物的客人,也会因为走的累了渴了,而就近上楼喝一杯茶再走,从而又带动了茶水铺的生意,可谓相辅相成。
因为地势不算出众,这里的租金也较便宜,两层楼一起租,讨价还价后老板同意以两串钱一个月出租,当然前提是林幸必须长租而且先付半年的定金。
最终他们商定租期暂定为两年。林幸非常爽快的甩出一颗金粒和两串铜钱,与商铺老板签定了一式两份的契书,算是正式完成了这笔租赁交易。
商铺老板见林幸一个5岁孩童竟然轻易的拿出这么一大笔钱财来,很是吃惊,尤其是看到那颗金粒,更是恭敬了许多。
因为在东晋时候,黄金并不是主流的流通货币,那个时代尚还没有用银锭的习惯,主要的流通货币就只有铜钱,要么就是直接以物易物。黄金这种大额货币一般必须要到建康这样的大城市中,才有专门的钱庄可以兑换的开。而平常能用的出黄金的人家,也多是那些世家大族,平常人家根本接触不到黄金这么精贵的东西。
不过虽然黄金的流通性在此时并不出色,但还是很受欢迎,比如这位收了黄金的商铺老板,就丝毫没有因为黄金兑换不便而露出丝毫的不满。
因为黄金产量稀少,保值增值的功能很强。在数年以前一两黄金还是只能兑九千钱,可如今却涨到一万钱了,说明黄金是可以不断升值的,尤其是在战乱时期,黄金的保值意义就更明显。经常做生意的人,都乐于收到黄金,而且轻易绝不会兑出。
商铺老板喜滋滋的将那颗金粒贴身收好,承诺明天之前一定完成搬迁工作,将店面空出来。林幸一刻也不愿意耽误,命旺财出了一个招工告示,放在店铺门口,上面注明要招收一批文房用品店和茶水铺伙计,有相关从业经验者优先,若有意向请到钱塘林氏荫户旺财那里报名云云。
店里原先的伙计商铺老板都是要带走的,做的行当不一样,这些伙计用的也不顺手。
此间事了,林幸又欲直奔下一主题,前往那想要转手的造纸工坊。一直静静跟在他身边的黑衣见其头上沁出了汗珠,便从怀中取出一把折扇,卖力的帮他扇啊扇啊,林幸忽然觉得阵阵凉风习来,侧头一看,看到黑衣那认真的模样,不禁感到好笑,心道:“不错不错,热了还有人给扇扇子,这好福气原来都是葛老头享受的啊,如今归我享用了,嘿嘿。”
见黑衣依旧认真的扇个不停,林幸笑着抓住她的胳膊道:“好了,我已不热了,不用扇了,莫要累着手。”
黑衣双目低垂,轻轻噢了一声,把折扇收起,又拿出一块丝帕,帮助林幸擦了擦额头,擦了擦脸。林幸安然享受着此等服务,心里畅快万分,豪气道:“出发了!去我的造纸工坊看看!”言语间已将此工坊视为自己囊中之物一般。
造纸工坊不在市集中,而是在市集正南方几里外之处。造纸需要充足水源,造纸工坊所在的地方,正处在一条溪流的下游位置。
工坊并未停工,还在不断生产着,工作间有伙计正在用特殊工具一遍遍浣洗纸浆,这样造出的纸会显得更加洁白。
林幸进去后不先去找老板,而是与旺财一道直接与伙计攀谈。几个伙计都是老实人,虽然见来者都是半大孩童,但是似乎气度不凡,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中间的那个最小的孩子更是衣饰华贵,举手投足间颐指气使,伙计们不敢做丝毫轻视,对林幸旺财两人问的问题都是老老实实的有问必答。黑衣不懂,只是在一旁静静的听着。
诸如工坊产量如何?伙计一共有几人?一个月给多少工钱?原料从哪里来?一份原料需要多少钱?可以做出多少张纸?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伙计们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便一一作答。
林幸想要找纸笔把这些非常关键的数据都记下来,却发现走之前疏忽了,根本未带纸笔出来,这里是造纸工坊,纸当然多的是,可是没有笔啊,就算有笔,哪来的墨水呢?
林幸正愁眉不展,旺财见加热纸浆的大锅下面火苗熊熊,旁边堆了一簸箕的木炭,突然灵机一动道:“有办法了!”便快步走过去,捡起一截头部较尖细木炭来,回来递给林幸道:“少爷试试看,木炭可以写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