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旺财说因为看此故事而熬了夜,林幸不禁感到分外亲切,在有些遥远的记忆中,他自己也曾这么干过,还不止一次,看着有趣的小说,不知不觉就熬了一个通宵的日子,真是多的数也数不清。
虽然这梁祝故事的基本构架不是林幸的原创,不过写的内容里有很多细节都是他根据生活积累,稍加想象发挥出来的。他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动笔,每次是想到多少就写多少,已经有不短的日子,如今总共积累了有数万字了。故事的内容还有多少是跟原版相同他也搞不清了,也可以说这就是由他改编过的梁祝演义,就好像根据三国历史写三国演义一样。
这种亲手创作的文学作品有人追着看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让林幸有些小得意,不过表面上还得作出师父的模样,便以教训的口吻对旺财道:“以后莫要熬夜了,要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知否?”
旺财笑道:“旺财明白,不知师父什么时候能写出下文来啊。旺财等着看呢。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大致内容啊。那梁山伯什么时候能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最后他究竟有没有娶到祝英台啊?”
林幸一口回绝道:“不能不能,情节发展要严格保密,剧透这种事为师是绝对不会干的,你想也别想知道。”
旺财道:“那师父稍微写快一些嘛,旺财真的是急着想知道后续啊。”
黑衣也在一旁悄声道:“少主人,黑衣也想知道呢。每次看完都要等好久……”
林幸听的一阵头大,只得道:“哎呀,别催别催,你们都不要催我啊,更新这种事最怕被人催的。要讲究状态,状态好我自然能多写一些,比如昨日,下笔就颇流畅是不是?没状态的时候,你们催我也没用,越催我就头越痛,就越写不出来。都耐心等着吧,别再问了,来来来,开始习武!”
旺财和黑衣都是一脸的无奈。
不一会,院中开始有刷刷刷的练剑声响起来。
……
由于钱塘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隐隐的成了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地,来钱塘进行货物贸易的行商越来越多。人流量增加了,自然也就出现了住店的需要。
过完年后,林氏商行抓住商业对手们还没从过年状态中恢复过来的机会,率先闻风而动,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将自家酒楼隔壁的铺子买下,改造成了装修较为考究的中高档客栈,专门针对层次比较高的客商。
为了给客户提供最大的便利,林氏酒楼与林氏客栈中间的一道墙被打通了,住在客栈中的客人可以很方便的走到酒楼内用餐。这是林氏商行钱塘区新任大掌柜李亮的创意,充分贯彻了顾客至上的理念。
商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快人一步便能胜人一筹。在此点上,李亮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林氏客栈的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等其他商行反应过来,纷纷跟风的时候,林氏客栈的名气已经打了出来。
日子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月末,这一日正是新一期的《钱塘月报》发行的日子。清晨天刚蒙蒙亮,市集中各个售报点便排起了长队,其中既有钱塘本地的居民,也有外地过来的行商,都在焦急的等待着辰时的到来。辰时便是各个售报点统一开卖的时间。
很快,店铺的帘子被拉了起来,新一期的报纸出现在了大家的手中。
人们在翻看中惊讶的发现,这一期的报纸中又多了一个新的专栏,名字叫做“小说故事”,占了相当大的一个版面,上面没有图案绘画,也没有插入豆腐块广告,只有密密麻麻的小号印刷字,本期故事的名字叫《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集》,作者署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平之”。
……
三月里,桃花开。
这一日在读书闲暇,林幸与丁幼微聊天时,丁幼微不禁意的道:“三月了,又该是赏桃花的季节了。钱塘附近江边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坞’,那里的桃花是很有名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年都会去那里赏花。与陈郎认识的时候,也去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去过了。不知那里的桃花还是不是从前那样美。”
林幸听了便道:“附近还有这样的好地方吗?我与黑衣还都未去过呢,嫂嫂,不如我们同去一次吧?”
丁幼微听了不禁有些意动,但想了想,还是道:“嫂子还是不去了,桃花坞离此尚有一段不远的路途。似我这般寡居之人,还是安心待在家中比较妥当些。”丁幼微最近不知为何总是有些神似不属的样子,时常发愣。
林幸和黑衣往年这个时候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初阳台道院中练功,虽然初阳台道院中也有桃花,但毕竟只有孤孤单单的几棵,不可能有那种成片成片繁花似锦、如云如霞的壮观景象。
林幸和黑衣都还从未去过桃花坞,这次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去看看。
而且这几日,看到家中老树发新枝的样子,林幸不由的想起前世的“春游”、“秋游”来,感觉颇为怀念。近一段时日总是闷在家中,不是、写书就是练武,精神上有些疲乏了,需要外出放松一下心情。
林幸很想丁幼微能一同前去,反复劝了几次,无奈丁幼微就是不肯,只得作罢。
润儿听说有如此好玩的地方,自然闹着要去,丁幼微倒也同意了。
于是林幸、黑衣便带着润儿出发了。旺财知道后也想去,林幸不理他,让他自己在家练功。
两人问清了大致方向,便运起了轻功,拔足飞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