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丁春秋和旺财两对男女考察完木屋内的环境,一脸满意之色的走了出来。
全芷晴正巧听到屋外两人说到草庐,便问道:“顾兄,方才我等从窗口向外眺望,发现这里的山脚下亦有不少草庐啊,而且都有人居住的样子,不知都是何人?”
顾恺之答道:“在这里的草庐中住着的都是些寒门的学子,就是午前去抢你们墨宝的那批人。他们来此地是真正为求学而来的,自然都愿意住在草堂左近,临近水源之处。这些寒门学子大多学习刻苦,有些真本领,其中不乏可交之人。”
丁春秋听的略有不屑,暗想寒门子弟能有什么可交的,不过他自认应该有君子雅量,没有将这种不屑很明显的表露出来,而且他听说自己的墨宝正是被这些人争抢了去,暗感得意之下,倒也隐隐对这些寒门子弟有了一些好感,当然这是建立在自身身为士族的优越感基础之上的。
林幸听了顾恺之的话却暗暗点头,对顾恺之的话深感认同。
士族子弟有家族势力照拂,如无必要,自然不必得罪,固然是能交则交,但也不必深交,泛泛即可。除非是碰到如顾恺之这样有真才实学之人。而与其去与那些浮夸幼稚的士族子弟为伍,不如去交一交这些真正有学识的寒门子弟,日后也许能有用到的地方。
顾恺之身为江南四大世家的子弟,交友却能无门户之见,此点实在难能可贵,让林幸有些刮目相看。
不过如此一来,就让他在士族子弟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这也许也是他被人称作痴绝的原因之一吧,所谓痴,也许就是说他不通人情世故,做事但凭喜好吧。但这在林幸看来不能算做缺点。
林幸道:“等他日有暇,是应与这些寒门子弟见见,略进同学之谊。”
顾恺之听了,大感讶异的望了林幸一眼,眼中闪烁出惊喜的光芒,似乎是找到了知己的眼神。顾恺之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交友也喜欢认才学不认家势,这样另类的做法自然让很多士族子弟不喜,送他痴绝之名,平素也少与他来往。顾恺之其实心里还是郁郁的,虽然他与很多寒门子弟交好,但是到现在为止却还无一个与他出身相仿的士族子弟能够理解他的这种做法,而林幸偏偏是第一个让他感觉到志同道合的士族子弟,因此看林幸的眼神也渐渐不同了。
如果说之前听到林幸的赋诗,看到林幸的竹笔书法,对林幸还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那现在,顾恺之则是将林幸当成了同类,对其有了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林幸立即察觉到了顾恺之的这种情绪上的微妙变化,冲其微微一笑,顾恺之也立即微笑回应。两人都未再多说一句。
君子相交,贵在会心,彼此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丁春秋见无人说话,却以为这是一时冷场,等了一会便开口道:“顾兄,这些木屋有二十多间,是否每间都可随意住?我等是在其中任挑一间吗?”
顾恺之道:“除了第一排左手第一间和最后一排右手第一间以外,其他现在都空着,你们都可随意居住。”
全芷晴奇道:“第一排左手第一间和最后一排右手第一间都有人住吗?敢问住的分别是何人?”
顾恺之道:“最后一排右手第一间是我住的。至于第一排左手第一间,住的是……是……”顾恺之突然有些面红耳赤起来,吞吞吐吐的道:“是陈郡的张氏公子。”
“陈郡张氏?”诸人听了都是一愣,张氏也是江南四大世家之一,是与顾恺之的家族顾氏并称的。
林幸等人都感到很奇怪,怎么陈郡的张氏公子也跑到吴郡来求学来了?难道也是因为看了梁祝的缘故?
……
所谓江南四大世家,就是朱、张、顾、陆四姓,有别于王、谢等南渡士族,为江南本土士族中的翘楚,其中以吴郡陆氏的实力为最,顾氏次之。
钱塘九姓中也有朱氏和顾氏,他们分别是属于江南四姓中朱、顾两姓的旁系别枝,与他们有亲缘关系,有相互往来,但却已属于不同的家族,家族势力上的差距也很大。
说到四大家族,不得不提的是,南渡士族中也有四大家族,他们就是在史上被称为“东晋四大家族”的王、谢、桓、庾。这四个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在北伐中建功,使得家族实力急剧扩大,最终实力盖过了江南本土士族,完全把持了大权。
不过在此时,很多事情还未来得及发生。
南渡四族中,山东琅邪王氏因永嘉之乱后,王敦、王导兄弟在南京重建晋室有功,使王家名重江东,有“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之说。是以在朝堂中势力极盛,为南渡四族的领军人物。
陈郡谢氏实力也不弱,此时有谢安的哥哥谢弈、谢万在朝堂为官,因此谢家也是显赫一方。不过,有江左第一名士之称的谢安尚未入仕,离令谢氏崛起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也为时尚早,谢安的弟弟谢石也还未入仕途,谢玄尚是一个比林幸年纪还小的半大少年,整日挨姐姐谢道蕴教训。
此时谢氏的实力尚不足与王氏并称,在政治上还附庸于王氏,唯王氏马首是瞻,属于王氏阵营中实力较强的一方。两家族属于政治同盟关系,相互间的政治联姻也颇多。历史上,谢氏大才女谢道蕴就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不过谢道蕴此时现在还未满及笄之年,还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少女生活。
谯国桓氏因桓温二次北伐建功,牢牢掌握兵权,在朝堂中有同一阵营的王谢配合,此时势力反而是最大。
而颍川庾氏则实力较弱,只是显赫一方的世家,还尚未真正崛起。
此时的朝堂之中,差不多是以王氏为代表的南渡士族,与陆氏为代表的江左本土士族分庭抗礼的局面。而军事大权上,则几乎被桓温独霸,已隐隐威胁到东晋王室地位。
……
↑返回顶部↑